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蔡俊 通讯员 郭绪淼 谭宏安
恩施州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含硒土壤分布面积达617.20万亩,被誉为“世界硒都”。
如何把富硒资源转化为富硒产业?
近年来,该州紧扣硒科研、硒标准制定、硒产品认证等关键环节,全力打造全国硒产业高地,2022年,全州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31亿元,位列全国硒产业发展地市(州)第一。
10月28日至30日,“世界硒都”迎来第八届硒博会。本届硒博会以“健康·科技·硒望”为主题,探路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攻克硒蛋白提取技术难题
10月11日,恩施市龙凤镇二坡村德源堇叶碎米荠种植示范基地,10多名工人正忙着移栽幼苗。
“我们当地人把堇叶碎米荠称为‘野油菜’,它原本是一种生长在硒矿床上的野菜,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存活率达到95%。”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施德源)技术员唐涛介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吸收转化的有机硒,通常更容易被人和动物身体吸收利用,且安全性更高。2014年,恩施德源技术团队在恩施市新塘乡双河村附近的一条小河沟里,发现一株堇叶碎米荠,经过检测,其每公斤干重含硒量达4000毫克,是其他植物的数百倍乃至上千倍,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硒含量最高的植物,“聚硒之王”的美誉由此而来。
2016年起,恩施德源联合恩施州农科院、武汉轻工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在龙凤镇海拔500米—1500米的不同区域引种试种千余亩,探索“野转家”。
“从选种培育到植保采摘,从硒蛋白提取到硒形态检测,先后历经近千次技术失败,攻克了种子收获储存、育苗、硒蛋白提取、加工等系列难题,直到2020年才全产业链掌握堇叶碎米荠技术体系,并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恩施德源副总裁丛欣说,通过德源专利技术及标准化种植,堇叶碎米荠能够把矿物中95%以上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从堇叶碎米荠等富硒植物提取硒蛋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硒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基础原料保障。
丛欣介绍,目前以德源堇叶碎米荠种植基地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展种植基地面积近4000亩,支撑恩施区域富硒产业链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带动1500余户增收。
发布56项涉硒地方标准
入库、提取、分离、脱色……10月10日,恩施德源植物硒肽、植物硒蛋白提取车间,烘干粉碎后的堇叶碎米荠经过10多道工序,转化为一袋袋浅黄色粉末状原料。随即,通过混合、制剂等工艺,制成一袋袋固体饮料、一颗颗压片糖果,沿着生产线自动称重、封装。
“粉末状原料就是富硒植物蛋白粉,最后加工成膳食营养补充品。” 丛欣介绍,该公司已开发包括方便食品、糖果、饮料、蛋白粉等系列富硒精深加工产品百余种。
2018年,恩施德源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设立我国首个涉硒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共建“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公司引进3名博士、8名硕士,累计投入研发经费5000余万元,建立富硒植物蛋白、植物硒肽等植物源高有机硒技术体系。如今,德源已经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3月,恩施德源联合湖北疾控、恩施州农科院、国检中心等机构,完成恩施堇叶碎米荠新食品原料申报项目,获国家卫健委批复,将堇叶碎米荠参照叶类蔬菜标准管理,宣告其正式拿到了食品“身份证”。
近年来,恩施参与和验证涉硒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省级标准5项,发布涉硒地方标准56项。全州硒科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8家,取得硒科技成果100余项。
三产融合冲刺千亿产业
除了精深加工,近年来,恩施德源还将业务拓展到富硒功能农业。
“通过标准化的富硒技术,可以将大米、小麦等主粮或者一些水果蔬菜、鸡蛋、水产等农产品形成富有机硒产品。”丛欣介绍,这些产品的硒含量保持统一、均衡,有机硒的转化率高,产品品质更好。
镇宁蜂糖李是贵州省镇宁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恩施德源与当地蜂糖李协会合作,提供硒肥和营养液,种植了200亩富硒蜂糖李,长出的果子口感好、甜度高,更耐储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随县,恩施德源与当地企业签订协议,种植富硒香菇,其市场价是普通香菇的2倍。
“植物有机硒的附加值源于精深加工和服务端。”丛欣介绍,恩施德源已在湖北、湖南、贵州、江西、江苏等11个省、市,以“硒+X”的理念发展富有机硒种植养殖,涵盖大米、鸡蛋、茶叶、水果等60多个农产品品种。
目前,全州已建成国家级硒科研检测平台3家、省级平台3家,国家级涉硒科技孵化器1家,富硒茶叶、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硒农产品种养、硒产品精深加工、硒康养旅游等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恩施州将硒产业作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两大主攻产业之一,力争到2025年,硒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