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一个高效顺畅的供应链体系,可有效串联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精准对接供需两端,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年多来,湖北供应链体系建设探路先行、成势见效,供应链平台从“点”到“面”、供应链模式从“学”到“创”、供应链功能从“一”到“多”、供应链网络从“内”到“外”、工作机制从“分”到“合”,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通过不断突破助力产业链深深扎根。
组建五大平台
为重点产业赋能增效
湖北采用“国资主导、国资赋能”等多种模式,组建五大重点产业供应链平台,实现供应链平台从点到面的突破。
——锚定大宗商品。2022年9月,省国资委引进世界500强供应链龙头企业厦门国贸、象屿,联合省内国企平台和在鄂央企组建国控、楚象两家公司,着力打造集内外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型国际供应链龙头企业。
——赋能纺织服装。2023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以我省民营龙头企业卓尔智联为主体,联合长江产业集团、武汉产业投资集团、武汉木兰投资集团等省市区三级国企共同组建湖北华纺供应链公司,着力打造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加力汽车产业。今年4月,省国资委引进世界500强厦门建发,联合十堰产投集团、湖北长江车百产业基金等共同出资组建长江汽车供应链公司,着力打造贯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智化供应链综合平台。
——添能生物医药。10月25日,省发展改革委采取国资控股 (湖北联投37%)、民营龙头企业(九州通占股30%)主导运营方式,组建九州医药供应链公司,服务全省万亿级大健康产业发展。
——服务磷化工。将在今年挂牌运营的湖北楚盛供应链公司由宜昌市与厦门国贸合作,联合宜昌兴发、湖北宜化等磷化工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磷化工大宗产品供应链平台,为磷化工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综合服务。
要高效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能,供应链平台自身亦要不断创新。在供应链平台搭建过程中,我省不断探索“湖北模式”,实现从全盘引进到自主实践的突破,华纺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左手“牵”起核心供应商,右手“牵”起中小企业,华纺链犹如产业大脑,汇聚贸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底部以产业配套、产业协同和政企协同为支撑,华纺链以这种独立自主的营运模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需对接、融资支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补链强链。目前,已成功上线华纺链数字化平台2.0版本,推动汉口北实体商户、电商卖家、成衣厂家等6000多家企业上平台,平台活跃用户846家,5月上线以来实现交易额40.8亿元,预计今年平台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
功能从“一”到“多”
打造产业“共赢链”
实现铁路信息资源的对接共享和集成展示,汇集省内48家港口码头及船舶船企信息、报港数据信息,接入全国12吨以上货车的基础信息和司机、运踪轨迹信息,接驳全省主要机场航空运输信息及邮政快递运踪业务信息,收集省内523家园区及仓储数据信息……8月31日,在国内首创性实现 “铁水公空仓”五网数据融合的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发布。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但供应链不等同于物流。只有深度挖掘更多功能,供应链才能成为一条湖北产业的“共赢链”。
湖北创新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实现供应链功能从传统单一物流服务到现代综合服务的突破。平台运行以来,已归集数据总量6700多万条,注册用户1325家,完成贸易订单35万多个、 物流订单43万多个,平台交易额达到118亿元。围绕破解铁水公空一站式物流运输难题,推动平台作为省内多式联运业务首选入口,提供多元化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目前已实现订单总数1809条,上线通道服务产品21个,仓库服务产品16个。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人行湖北分行,依托联投集团“联链通”和交投集团“楚道云链”两个试点数字化平台,构建 “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提供 “线上化、场景化、数据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上不断创新。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开放大通道加快打通,湖北供应链体系服务加速向海外延伸,供应链网络实现从内贸为主向内外贸一体化的突破。
花湖机场全面投运以来,已开通44条国内货运航线、7条国际货运航线,累计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国际货邮吞吐量达到 2.37万吨,机场夜间起降航班达86架次以上,快速跃居全国第四位,“运全国、配全国,运全球、配全球”的航空物流格局加速形成。中欧班列(武汉)拥有51条跨境运输线路, 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常态化开通武汉至日本、 韩国、俄罗斯等多条江海直达运输航线,万吨巨轮可沿长江直达阳逻港。
据介绍,我省已形成由省供应链物流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工作专班具体推进、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实现从各自为政向系统推进的突破,凝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