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闯出一条工矿型森林城市建设之路

大冶:矿冶名城重塑生态画卷

绿染大冶尹家湖。

大冶湖高新区创森主题公园。

蕲嘉高速大冶东连片荒山复绿示范区。

金湖生态园。

大冶,一座因矿而兴的工矿型城市,曾因丰富的矿产资源迅速崛起,备受瞩目。同样,大冶也和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矿枯城衰和森林植被破坏的窘境。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大冶未雨绸缪,积极探寻工矿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理念先行引领转型发展

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给大冶市带来辉煌,也留下巨大的生态赤字和沉重的历史包袱。2008年,大冶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为彻底摆脱“唯矿思维”的束缚,补齐生态建设短板,大冶市委、市政府决定:宁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绝不走牺牲生态环境的老路。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大冶的梦想,也是不懈追求。2018年,大冶市高标准编制了《湖北省大冶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提出“一核一环、三屏三带、多网多点”的总体布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冶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篇布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绿化成效,已初步形成了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伴、林居相倚的森林城市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冶特色的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大冶市域内林木覆盖率达到42.18%,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4.26%,水岸绿化率93.09%,农田林网控制率为94.5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07平方米。

高位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

春天,保安镇沼山村桃红李白;夏天,金山店镇向阳香李脆甜多汁;秋天,大茗山脚下的玫瑰醉倒八方游客,薰衣草清香万里;初冬,保安湖红星半岛红枫正艳、色彩斑斓。

曾经的矿冶名城,绿色强势崛起!

大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采取“领导小组+指挥部”的模式,大冶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国土绿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协调处理,高位推进国土绿化质量提升工作。

国土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大冶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统领,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把森林质量提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安排,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国土绿化投入机制、管护机制等。

在推进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中,黄石市市委常委、大冶市市委书记郝胜勇,市长孙辄及四大家负责人纷纷深入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落实、一线解决,常态化推进荒山绿化、森林质量提升、道路河渠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绿色园区建设等全方位国土绿化工作。

大冶多次召开国土绿化专项会议,对当前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安排,使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掀起了国土绿化行动的新高潮。

同时,大冶市委、市政府还把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纳入各级党政重要议程,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长效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秋意渐浓,漫步大冶,落叶、清波、黄绿交织的植被掀开了大冶秋日的帷幔,碧云天,黄叶地,色彩斑斓。今年“十一”黄金周,大批游客走进龙角山十八拐、赏黄坪山景区、感受姜桥古民居民俗文化,体验自然山水之旅。

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坪山村,山高坡陡、耕地匮乏、水源珍贵、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大冶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携手当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挖掘林业资源优势,补强产业振兴链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千方百计谋发展。

在“林长制”未实施之前,村民靠山吃山,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实行“林长制”以来,大家齐抓共管,整合资源,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还给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让老百姓在林长制之中得到了实惠。

“种好林,更要护好林。”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大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全市共设立市级林长16名、镇级林长141名、村级林长1254名,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林长全覆盖。同时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护林员”等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林长巡林工作,对巡林发现问题“把脉问诊”,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限期整改,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完善管护机制,有效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

共同缔造“绿满铜都”

漫步大冶金湖生态园,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步一景,满目葱茏。

“出门就可以逛花园,比城里还好!”早晚时分,附近的村民都喜欢来公园散散步,跳跳舞。

“以前这里寸草不生,气味难闻,是远近闻名的污染重地。”金湖生态园规划区原是大冶市矿冶开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拆迁、征地、治理土壤、修复尾矿库……2016年底,在劲牌有限公司捐资支持下,金湖街道全面启动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决心在尾矿库上打造高标准市民公园。

如今,俯瞰金湖生态园,小桥流水的界牌港,清澈荡漾的水上乐园,五彩缤纷的乔木林……昔日“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的美景,在金湖重现。

作为具有4000多年采矿史的工矿城市,大冶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面对的是沉重的生态赤字,大量的开山塘口、工矿废弃地需要生态修复治理。大冶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有效之策,挂网客土喷播、飘台种植、燕巢种植等等,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创森期间,治理矿山受损弃置地93处,恢复林地面积212.6公顷,在开山塘口和工矿废弃地,建成了秀山矿山公园、金桥良品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和产业基地,一个个生态修复的难点变成了城乡绿化的亮点。

全面启动“一村万树”,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在312个行政村规划底图红线范围内可绿化地段,应栽尽栽、应绿尽绿,不仅提高了村庄绿色覆盖率、塑造了村庄风貌,更美化了环境,推动了乡村振兴。目前,大冶已创建了10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国家级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乡村。

今天的大冶,重披绿装,入选全国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有成果,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改革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

创新模式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大冶按照造林绿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模”的目标,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统筹安排造林任务,实现“上图入库”精细化管理,把重点造林任务全部落实到森林资源“一张图”上,实现 “造一片、活一片,成效一片、上图一片”。综合采取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措施,分类施策,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向绿而生,逐绿前行。大冶跳出以往单纯的植树造林思维模式,积极创新造林模式。

科学制定“国储林”造林规划,出台通道绿化、“万树村”村庄绿化行动等方案,落实林长联系部门单位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山头地块的造林绿化督查责任制和大户企业、专业造林公司承包造林等措施,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积极发挥本地资源,保护开发乡土树种。把乡土树种培育纳入规划,保持本地树木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对苗木从等级、规格、根系、高度、冠幅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同时加强常绿植物、落叶植物与色叶植物的合理配比,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体现季相变化,打造绿化林、景观林、经济林。

稳步推进通道绿化,扩大城乡绿色空间。大冶投入2.4亿元对大广、蕲嘉、鄂咸、武阳高速和武九客运专线大冶段两旁可视范围第一层大山脊山体及低山丘陵区域应绿尽绿,互通、出入口、连接线等绿化率达到100%,打造森林景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在松材线虫病清理除治方面,通过采取打孔注药、药物喷洒、释放天敌等方式,致力实现防治目标。

在森林防火方面,编制完成《大冶市林火阻隔系统建设规划(2021—2030)》,投资300多万元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控指挥系统,逐步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林火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对接保险公司,完成36余万亩的森林保险工作,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严格执行林木采伐和征占用林地限额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天然林保护等,加大森林督查案件的查处整改力度,保证森林资源安全。

点绿成“金”铺就致富路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只是简单打造大冶绿化升级版,而是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改变城乡生态环境,带动林业产业飞速发展,使“兴林”与“富民”有机融合,最终惠及民生。

实现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2022年11月18日,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湖北省林科院林下经济研究中心(大冶)揭牌仪式,标志着大冶步入了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同时,大冶还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大冶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估报告》《大冶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实现森林资源碳汇能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效益标准化、数字化,为下一步全市碳交易和完善森林资源服务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科技赋能,激发生态活力。近年来,大冶充分挖掘林地资源优势,提高林地生产力,目前全市从事林菌、林药、林菜、林养、林游等林业产业化的家庭农场178家,林下种养殖面积达到56254亩,总产值接近3亿元。

截至目前,已建成林茶产业基地28个、红砾土猕猴桃产业基地2个、蓝莓采摘基地1个、森林康养园9个、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13个、竹制品加工企业1个。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6家。

该市充分结合“双重”工程、油茶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林茶、油茶、杉木、林下药材、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等主导林业产业,培育扩大林业产业基地规模。

2022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1亿元,同比增长12.2%,林下经济成效明显。

今年4月15日,大冶第二届殷祖白茶文化旅游节开幕;6月10日,保安镇狗血桃采摘节开幕;6月21日,金山店镇向阳村香李节开幕;7月21日,大冶第六届黄桃节开幕……

一场场好戏轮番上演,涌现出殷祖白茶、铁皮石斛、向阳香李、门楼村黄桃、猛哥猕猴桃、保安狗血桃、傲蓝度蓝莓等特色林业品牌,彰显出大冶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

金湖街道上冯村三面环山,因村内分布有古树和古宅、古祠堂、古井等众多古迹而得名“九古奇村”。沿着狭窄的石板路蜿蜒而行,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千年的古树随处可见。

近年来,上冯村依托古树、古建筑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前来旅游观光、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目前,全村农家乐增至12家,每家年收入少则7万元至8万元,多则30万元左右;小型超市增至5家,年均收入15万元左右。旅游红利得到初步释放。

随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冶市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新(续)建保安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龙凤山生态园、沼山乡村公园、上冯九古奇村、雷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森林生态旅游景点11处。

自2014年成功举办大冶首届乡村园博会以来,各地积极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分别举办以乡村园博会为主题的桃花节、樱花节、香李节、玫瑰花节和红色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乡村节会,年均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雷山森林公园、龙凤山生态园分别被命名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龙凤山生态园新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冯村、坳头村被认定为国家慢生活体验村。

古树见证灭荒奇迹

在大冶市殷祖镇畈段村有一处“双泉古刹”,古刹前有两株千年罗汉松,直径约1米,历经千年仍苍翠挺拔,现已被列为珍稀树种保护。

古树之美,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见证了当地从不毛之地变苍山染绿的奇迹。

殷祖镇是大冶市山区林业大镇和生态资源重点保护区。全镇有大小山头800余座,山场面积10.3万亩,荒山绿化任务艰巨。

为积极响应省、市提出的实施精准灭荒工程号召,2017年,殷祖镇将精准灭荒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制定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精准识别出宜林荒山11000多亩,拟定三年完成任务,其中2018年精准灭荒5060亩、2019年灭荒3918亩、2020年补植补造2378亩。

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近年来,该镇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将精准灭荒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在房前屋后种植广玉兰、香樟等苗木,打造“村景融合”现代新农村;将精准灭荒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精准灭荒扩大白茶种植、水果种植面积,发展经济林业,变荒山为“金山银山”;将精准灭荒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映山红景观带、北山樱花林等生态景观区,培育生态文化;将精准灭荒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安排当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目前,殷祖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获“小庐山”美誉。

山顶之“家”风景独好

海拔700余米的大冶市毛百市山,层峦叠嶂,满目苍翠。山顶上,几间灰砖黛瓦的房屋引人注目,这里是大冶市远方的家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家的主人叫明凯丰。

2011年,大冶谋划实施生态转型战略,明凯丰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到山顶干一番绿色事业,陆续投入1000万元,开山铺路、开荒造林,种下16000多亩油茶树、银杏、香樟、乌桕等树种。

2020年,大冶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他投入300万元,引进黄柏、五倍子、赤芍、灵芝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如今,仅灵芝年产量达五六百斤,产值10余万元。

从一片萧瑟到举目繁荣,山顶之家的故事也是省、市联手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缩影。

2022年11月,在省林业局、省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林科院林下经济大冶研究中心成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大冶林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今年8月22日,大冶又迎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利好,全省林下经济产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大冶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林下经济专家齐聚一堂,为林下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指引方向,推动大冶林下经济全面提档升级,迈上更高台阶。

目前,大冶从事林菌、林药、林菜、林养、林游等林业产业化的家庭农场178家,林下种养殖面积达到56254亩,总产值接近3亿元。

策划:程良友 吴建 卫学平

撰文:孙立飞 杨晨露

图片:柯恒 周巍 张成

--> 2023-10-27 闯出一条工矿型森林城市建设之路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8847.html 1 大冶:矿冶名城重塑生态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