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龚艳菊
10月19日清晨,宜昌市隆康路仙一品包子铺外围满食客,点单声、付款声络绎不绝。白胖的包子挤在蒸笼里,散出腾腾热气,一点红油从表皮浸出,格外诱人。
“这腾腾热气20多年就没断过。”家住隆康路的老宜昌人杨师傅,是仙一品包子铺忠实的老顾客,每天一早步行10分钟,就为那一口滋滋冒油的包子。“猪肉包子鲜香多汁,牛肉包子劲道够味,就吃这俩。”他热情推荐。
路上几百米一家的包子铺,体现了宜昌人对包子的热爱。哪怕凌晨3点,在这里,都能吃到现做手工包子。
“我们开了21年,每天都是24小时营业。”仙一品包子铺创始人万楚平自豪地说。
横空出世的“夜宵包子”
通宵卖包子,最开始万楚平自己都没想到。
2000年,万楚平还在父母开的小桃园包子铺帮忙,长江瑞景夜宵美食城开业,招商人员一通电话打到万楚平家,希望他能入驻。
“那时候准备创业,急着挣钱。”万楚平答应了邀请。没想到,包子卖火了。“啤酒、肥鱼、小龙虾,大家吃夜宵后,都想吃点暖和的垫垫肚子,几乎每桌都有一笼包子。”万楚平的夜宵包子就这样走红。
2002年,35岁的万楚平离开家,开了自己的包子铺,取名“仙一品”。从开业当天起,24小时营业。“大家都知道我们包子铺不打烊,晚上想吃包子的都到我们家来。”
“两个牛肉包、两个猪肉包,一碗白粥,在这吃。”23点,街道开始寂静,仙一品包子铺却迎来客流小高峰,40平方米的小店内,7张木桌子座无虚席。热乎乎的包子下肚,加班后空荡荡的胃被迅速填满。“每天客人最多的时候,除了早上,还有这会儿。”蒸笼前服务员熟练地捡好包子,传菜的阿姨三步并作两步,端到顾客面前。
厨房案板前,两位师傅默契配合,一位分面团,一位包包子,不到3分钟,20个包子整整齐齐铺满蒸笼。每天晚上案板前最少有2名做包子的老师傅,随做随蒸。
这些师傅,资历最老的已经在店里做了20年包子,一个面团20克至22克,一勺馅15克至16克,对于她们而言已经成为肌肉记忆。
直营店已开至3家
9月28日,长江广场仙一品包子铺开门营业。这是仙一品在宜昌城区的第3家直营店,与其他两家店铺不同,新店采用透明厨房,厨房跟档口直连,整体米黄色木质风格,显得更为精致。
如今,万楚平已经退居二线,2017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万龙,从父亲手中接下包子铺,新店由万龙一手打造。
2015年,万楚平重病,半年时间包子铺无人管理,口碑直线下滑。“包子口味有咸有淡,大小也不标准。”万龙回忆,大家都在说“仙一品”变了,许多差评就是那段时间留下的。
离开了老板监管,包子质量直线下滑,万龙认为,这是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做包子凭手感,调馅凭口感,出品很难稳定。”
做好品控从源头开始,“肉要前肋,一定不能用冻肉。”从选肉、清洗、沥水、保鲜、切末、调味、封装、冷鲜保存等步骤,万龙统一制定操作标准,亲力亲为。
同时面团、馅料重量也精确到克,每个包子馅料在15克到16克之间、面团在20克到22克之间,避免大小不一。定制直径30厘米的蒸笼,保证每笼可以放置20个包子。面团发酵到最终上笼不超过1小时,让包子皮既有弹性又软和。
万龙说,包子冷冻后,会破坏面团内部结构,影响口感。“一定要现吃现做。”
2020年,在点军升级改造的第一间中央厨房投入运营,严格分区,集中制作包子馅料,分别配送至各直营店。
现在,每天,万龙会在3个直营店轮流试吃,寻找可以改进的空间。“我想把这个店做成百年老店,传承下去,做成一个美食景点。”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