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摆脱“标准答案思维”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前不久举行的2023东湖论坛·科普教育发展前沿论坛上,有专家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是否能解决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个看法是在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语境下讲的,但点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标准答案思维。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对两个领域印象深刻,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科学。前者投射在语文教育上,就有过去人们听起来像笑话的一些故事。比如对“雪融化了成什么”,有孩子答“春天”,被判定为错,因为正确答案是水。后者反映在科学家的认识里,不少人都曾不无清醒地提到,很多科学问题,有方法,但没有标准答案。

除了这两个领域,“标准答案思维”还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其他社会现实问题中。改革领域,“摸着石头过河”之所以仍然没有过时,就是因为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但一些地方、单位或人员往往简单把其他地方的做法当成标准答案,最后货不对板;发展领域,都有各自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时候,是照葫芦画瓢,结果不成葫芦不成瓢;基层治理领域,各地条件不同、基础不同、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同,有的基层工作近忧未除、又添新愁,也与丢了因地制宜的积极探索,把本就不是“标准答案”的做法当成“标准答案”有关。

人类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对客观性知识的共识,有不少确乎可以被视为标准答案。摆脱“标准答案思维”,不是不由分说地反对“标准答案”,而是警惕一种固化、套路、单向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惯性和依赖性。这种思维表面上看省事不少,实则压缩对复杂性问题的思考空间,降低对纷繁交织事物的应对能力,不能打破常规、不敢超越创新。

很难想象,在激烈的科技竞争赛场,如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将是何种结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折,又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人才队伍建设,如果不是“不拘一格”,而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第一资源的活力将何以激发?时代发展的潮涌中,不少地方诞生了很多经验,这些往往以地方名字命名的经验,不是靠抄“标准答案”抄来的,而是面对问题一步步写下了自己的、经得起检验的答案。一些地方有学经验的意识,却可能忽视了极其重要的定语:实事求是。

发展的广阔天地,事业的未竟征程,呈现新形势、带来新问题,很多没有“固定模板”可套用。怎样既算好经济账,又算好生态账?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怎样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怎样让农民富口袋又富脑袋?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立足现实,通过自身的审题能力、答题思路、解题水平,写出好答案、新答案,不能自缚手脚,误入“标准答案思维”的迷津。

--> 2023-10-2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8634.html 1 摆脱“标准答案思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