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是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的重要一招。
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是为了打破“铁交椅坐到底”“铁饭碗端到底”“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顽疾,形成“干事者上”“躺平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从湖北联投的实践来看,二级公司班子成员落聘下岗、中层干部退出管理岗位、不胜任的员工退出……这是下了决心,动了真格,志在通过让“能下”成为常态,营造争先上位、有序让位、担当进位的良好氛围,全面提振想干事的精气神、激活能干事的敢闯劲。
拓宽“能上”的渠道、打通“能下”的通道,是一个有机循环整体。做不到“能下”,也难以实现“能上”。然而,现实中,“易上难下”的情况还不少见。“下”的情形如何明确?如何解除“下”的管理人员的心理包袱、后顾之忧?“下后干部”如何“再上”?一系列改革触及难啃的“硬骨头”,既需要明晰规则,也需要细化标准,下好精准功夫。这不仅关乎到“人”的活力如何激发,从长远发展来看,也关系到一家企业更持久的生命力。
“能下”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能上能下”归根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积极性,如果“能下”只是冷冰冰的制度安排,不顾企业干部员工的内心感受,没有“下”之后的妥善安排,没有“下”后的“再上”考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见,做到“能下”要有刚性规则,做好“能下”也要有柔性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没有休止符。打造现代新国企,就必须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下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用市场化机制选人用人,综合运用竞聘上岗、综合考评等方式和手段,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让“能上”显效度、“能下”有力度,不断畅通人员上下“流动之水”,才能持续激起企业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