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通讯员 张春斌 段吉雄
一渠通南北,清流润万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为北京市送去源源不断的清甜甘露,也为受水区与水源地人民架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近日,丹江口水库水位蓄至170米,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继2021年以来第二次蓄满。170米后,水质情况怎么样了?
10月18日至21日,北京市组织水利专家团到十堰考察,调研工程、供水、水质“三个安全”,为十堰水利工作者现场传经送宝。16名专家实地考察十堰城区、郧西县、郧阳区、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等地守水护水的各项工作后表示,“喝这里送的水,首都人民很放心”。
十堰积累了丰富的
流域治理经验
“进水一级B,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日处理能力可达6万吨。”10月19日,在十堰市茅箭区泗河流域下游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工程现场,负责人屈子贵告诉正在这里考察的北京市水利专家。
该厂人工快渗池内,碗口粗的水管一字排开,一根根水柱从水管的细孔中喷出,在空中跳跃着划出一道道银丝般的抛物线。经过河沙过滤后,干净清澈的水缓缓流入泗河。这里负责对泗河流域下游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再处理”,是污水处理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最后“守门员”。
在十堰,这样的工厂还有很多。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十堰先后引进多家第三方权威治水公司,引入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等“六大系统工程”,构建前端“正本清源”、中端“休养生息”、末端“严防死守”的治理体系,过去5条不达标河流全部变清流,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一路上,专家们边走边看,频频为十堰的治水做法点赞。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张少焱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治理成效上来看,水源区关于守水、护水的措施安排都比较科学,符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俊雄说:“十堰在流域单元、流域系统保护和一体化治理中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很多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空天地”多维度监管
丹江口水库水质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这里的水质好坏,决定着调水工程的成败。
“为了保护好这个大水缸,我们专门租了个卫星来看护它。”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昆介绍,今年,十堰以丹江口市为试点,建设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目前该指挥中心智慧监管平台八大监管系统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从空、天、地多维度,对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进行24小时监测监控。
“这个数据可以调出来看一下吗?”“能不能进行现场调度?”“请你再介绍一下……”专家们围着李昆问个不停。
“世界上通行的污水治理方法中,十堰市已经采用26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在污水处理和监管力度上非常有效,可以作为全国典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工程师郭浩然感叹。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主管张蕾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到十堰,每一次来都能感觉到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好了,村庄也更漂亮了。“特别感谢十堰这些年来为守护一库清水所作的努力。”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十堰那畔行,饮水思源情;风一更,雨一更,南水北调梦已成,携手再出征。”10月21日,面对如诗如画的丹江口大坝,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张欣欣即兴改编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表达京堰两地携手共护一库碧水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