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鄢竞哲
编者按
春华秋实,每一粒粮食归仓,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心血。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每一点一滴的改进,最终都会化成沉甸甸的收获。
今年是我国开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开局之年,“吨粮田”建设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所谓“吨粮”,即一亩田一年生产一吨粮食。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省、粮油作物“两熟制”产区,今年湖北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积极打造吨粮田,发布双季稻、水稻“一种两收”、稻麦、麦玉、薯玉等5种绿色高效吨粮技术模式,主攻单产,提高总产。
在这个秋收季,吨粮捷报频传。今日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乡村行 看振兴·荆楚吨粮档案》,记录5块吨粮田的丰收成果,供大家借鉴,敬请关注。
田块地址:钟祥市九里回族乡王岭村
种植农户:钟祥市经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袁平
吨粮模式:“中稻—小麦”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
两季产量:小麦400公斤/亩,中稻750至930公斤/亩,合计亩产1150至1330公斤
模式概述:中稻、小麦在周年生产过程中,实行整田、播种、育秧、插秧、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操作,同时减少农药、肥料施用量,具有省工省时、绿色环保、轻简低耗、高产高效等优势。我省常年中稻—小麦连作面积900万亩左右,通过模式优化、技术集成,能有效解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播和麦茬稻机插秧质量不高、机收损失等问题
10月17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钟祥市九里回族乡王岭村一大片稻田,只剩下秋收后的一垄垄稻茬。
“看着粮田从光秃秃到绿油油最后变成金灿灿,我喜欢这个过程。”钟祥市经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平是稻田的“主人”。2016年,他发起成立合作社;2017年,尝试“稻—麦”连作;去年,他流转1100亩田,拿出900亩开展“中稻—小麦”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吨粮种植,喜获丰收。
上个月,金黄的稻田迎来“期终考试”,袁平种的两种优质稻,效果都不错:“玮两优8612”水稻,实收测产为937.9公斤;“麟两优华占”水稻,实收测产748.35公斤/亩。
“夏收小麦70多万斤,亩产达400公斤以上,一亩田收获了足足一吨多粮食!”双份的丰收,成倍的喜悦,在袁平的眉间眼角再也掩藏不住。
合作社偌大的晒场上,铺满刚刚收获的最后一批稻谷。历经阳光雨露的谷物,香气总是那么令人着迷。袁平忍不住捧起一把,用鼻子使劲地闻了闻,一脸陶醉。“秋收,在这里晒谷;到了春播时,这里摆满了水稻秧盘,8600多盘哩!”他说。
钟祥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一直有一年打两季粮食的传统。袁平记得小时候,家里不过一两亩田,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尤其是“双抢”时,全家上阵,连夜收割,即使如此,产量也不高。如今的“稻—麦”吨粮模式,把产量翻了好几倍。
水稻、小麦在田间“接力”,讲究种植茬口无缝衔接。种子不宜选生育期太长的种子。袁平选的麦种为“西农979”,生育期210天;稻种为“玮两优8612”“麟两优华占”,生育期分别为135天、133天。“10月下旬播小麦,5月中下旬收获;麦收后即刻插秧,一天都不用等,正好9月中旬收获中稻。”袁平说,“田,一年到头都不闲。”
为了“一年无闲田”,袁平在两季作物切换之际,做足了功课。夏收前,4月下旬开始育秧,待麦子一割完,经过25天培育、吸足养料的秧苗,便从秧盘移栽到田里;秋收后,做好灭茬翻耕、高质量整地、药剂拌种、适墒适时适量播种冬小麦。
种子播下去,田管跟上来。根据省农技推广总站的“吨粮”技术指南,小麦冬前促弱控旺、壮苗越冬,春季追施拔节肥、清沟排渍、开展“一喷三防”;种植水稻关键是科学管水,机插后浅水紧泥,返青后及时灌水,长穗期深水灌溉,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水分充足,成熟前及时断水……这些田管要领,专家们讲得细,袁平学得深,实操更丝毫不敢马虎,逐一落实。
告别“老把式”,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不仅让种田变轻松,而且通过精细整地、机械匀播、侧深施肥、无人机飞防等机械化作业,增产又提质。
粮食丰收,优质优价。“小麦跟去年价格差不多,稻谷比去年涨了一角,一亩田纯收益达1200元以上。”看着麦谷满仓,袁平心满意足。
再过几天,袁平即将翻开新一季的“吨粮”日历。连日来,他与钟祥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常青一直保持热线联系,请专家推荐一款抗赤霉病的丰产型麦种。
“明年,我想流转更多土地种‘稻—麦’,争取冲刺更高产,早日实现‘吨半粮’。”袁平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