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胡新
一百多年前,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带着一台立体相机,时常行走在武汉三镇,十年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如今,这批尘封百年的老照片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回到了“原生地”武汉。
在今年出版的《武汉晚清影像》一书中,400多张珍贵照片带领武汉读者一窥当时的城市概貌。这些照片构图完整、主题明确、画面清晰且保存完好,是对晚清时期武汉真实而鲜活的记录。
百年前的老照片“回到”武汉
这位比利时医生为何在武汉拍摄了如此多的照片?这批一百多年前的照片又是如何被发现的?该书编著者——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麻建雄和武汉人文历史研究者孙庆力、韩少斌,娓娓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2021年岁末的一天清晨,旅英收藏家范榕从英国给“人文武汉”群里发了8张清末武汉老照片,这是他从比利时几位学者出的一本书中用手机翻拍的。范榕从小生活在武汉,也常常与武汉的人文爱好者分享一些信息。
麻建雄清晨看到照片惊喜不已,在微信上与范榕聊起来,因为他感到它们的风格不同于晚清短期来华的外国记者、旅行家拍摄的照片,也不同于当时照相馆的摆拍,而是显现了一名纪实摄影师的素养。他马上找到孙庆力、韩少斌,三人很快形成共识,在范榕及友人的帮助下,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原始影像。然而,这批影像大多没有整理注释,武汉、北京和河南等地的照片混杂在一起。他们决定对照片进行整理和解读。
在整理过程中,三位编著者发现了一本翻译出版的中文版《比利时—中国:昔日之路(1870—1930)》,书中的译文和有关照片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照片拍摄者,以及这批老照片保存下来的原因。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和武汉的故事,从岁月深处徐徐浮现——
1898年至1908年,因受聘为卢汉铁路项目提供医疗服务,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在武汉生活和工作了十年。酷爱摄影的他,从比利时带来一台当时流行的立体相机,在武汉拍摄了大量照片。他曾在信中告诉父母,“在业余时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摄影便是他喜欢的事情之一,他还时常在家书中描述自己的拍摄经历和对周边环境的喜爱。
菲利普·斯普鲁伊特30岁时来到武汉,40岁不幸因病去世,生命的四分之一时间都留在了这座城市。他的弟弟比他晚来中国7年,在他病逝后,将其拍摄的照片和相机等遗物送回比利时。后来,分别捐赠给比利时有关博物馆和大学。
奇妙的是,一百多年后,同样热爱摄影和城市文化的三位武汉市民麻建雄、孙庆力、韩少斌,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最终,在其故乡的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的帮助下,在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武汉出版社和一群热爱武汉的朋友们的支持下,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在武汉拍摄的照片“回到”武汉结集出版。
为武汉三镇留下珍贵影像
这批武汉老照片多达400余张,是迄今由同一个人拍摄的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批武汉晚清影像。
汉口旧租界的建筑,大智门火车站来来往往的乘客,熙熙攘攘的集家嘴码头,汉正街及周边街巷景象,华丽的山陕会馆,铁路边劳作的人们,乘坐木船的送嫁队伍,汉阳的归元寺、晴川阁和古琴台,龟山北麓的汉阳铁厂,张之洞在武昌的一次外事活动,洪山石牌岭附近的犁田农民,重修前的卓刀泉寺全景……
这些老照片,生动而鲜活地记录了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建筑、政治军事、市政商业、民风民俗,还包括跑马场景况、新军训练、市井百态、郊野风光等,镜头涉及武汉三镇的方方面面,是记录武汉近代城市变迁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武汉近代历史的宝藏。
麻建雄介绍,这批照片与过去已出版的同时代照片并不重复,很多是第一次呈现于世,有此前没见过的景物,如汉阳府衙、汉阳府文庙、武汉东岳庙内景、百年前竖立原处的武昌洪山无影塔、汉口山陕会馆内景、汉口城墙及城墙上的后城马路等。全部照片分辨率高,都是用当时流行的立体相机拍摄,而且历经了百余年仍保存良好,实属难得。
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不少描述与他拍摄的照片相映照。例如,介绍到武昌的情况:“前天,我前往武昌,发现那里的街道比汉口更加宽敞、漂亮。我去参观了当地小山上的美丽宝塔。”又如,详细描述汉口的山陕会馆:“漂亮的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整个城市的天际线中脱颖而出……”对于汉口的一条滨江大道,则这样描写:“沿着长江边再往前走是一条绝美的滨江大道,在像汉口这样遥远的地方看到此等美景,你们一定会感到惊讶。这条自然形成的河堤环境宜人,沿途种着各种树木……”
当年镜头里的景象,有的已成为远去的记忆,有的经历百年沧桑保存至今。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拍摄的这批珍贵照片,为晚清时期的武汉三镇留影。
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烟云
翻开《武汉晚清影像》,通过比利时医生的镜头,读者仿佛穿越了历史烟云,再次回眸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当时武汉三镇的民生风貌也宛然在目。
回想起从照片发现到出版的过程,三位编著者感慨地说:“解读这批照片是艰辛的,也是十分有趣和快乐的。”
他们查阅了相关史志文献,对比同期大量的历史照片和老地图,并通过照片拍摄的视角分析,采用测绘等技术平移和实地勘测的方式,在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对这批照片进行了解读整理。其中,对于有些现今不存的建筑,他们依据老地图、文献资料佐证标注,有的甚至是对照相邻建筑的细部、远景、方位等特征,或利用摄位作图分析找出其位置。
三位编著者对照片的解读,经常是抽丝剥茧。有关集家嘴码头的全景照片解读,便费了一番周折。照片中,有6张不同时期拍摄的这个码头。码头街巷呈南北横向,比较符合老地图上集家嘴码头特征。照片左侧房屋墙角有“怡心楼精制糕点”等字样,集家嘴的怡心楼曾名噪一时,但他们无法断定照片上的字样是否为广告,还是代表了这便是怡心楼。于是,再仔细研读照片中的文字信息——码头木栅右侧有德商泰记洋行在集家嘴正街的信息,又比对相关照片,该洋行就在码头上街巷右侧。他们终于“破案”:这6张照片就是拍的集家嘴码头。
解读和整理这批老照片的过程,也是三位编著者再次深入了解武汉历史文化的过程。而拂去历史的尘埃,让这批老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对此感到很欣慰,也希望更多人对它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图片均摘自《武汉晚清影像》一书,图片所有权为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