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

播撒科学的种子静等花开

——专家学者谈科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吴勇杰 丘剑山

10月20日,在汉举办的2023东湖论坛开幕式上,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科普感悟与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进行科学普及。

让梦想的种子结出丰硕果实

“这个陀螺陪伴了我十年,两次飞行、三次太空授课,见证着我的飞天经历,见证着太空授课的发展,陪伴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英雄航天员、国家科普大使王亚平,手拿着一个从空间站带回的陀螺,分享她三次登上天宫课堂,在太空为青少年进行科普的感悟。

“从神舟十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三次太空授课,不仅是中国教育和航天科技的创新融合,更是对提升青少年航天科技素养具有战略意义。”王亚平讲了一个故事:2019年,王亚平收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王楠写的信,信里写道:“六年前,您在天宫一号里给还是高中生的我,讲解什么是‘陀螺的定轴性’,六年后的今天,我坐在北航的实验室里,又研究起了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或许一直以来,您并不知道我是谁,但您早已成了我追梦路上向往的光,未来我会继续以您为榜样,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现在,王楠已成为王亚平的同事。“特别让我感慨的是,第一次我执行任务时,她是坐在教室里听我讲太空课的学生,我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时,她已成为和我并肩作战的队友,成为一名为我保驾护航的航天人员。在航天员中心,还有好几个当年听过太空课的孩子,或许这就是科普的意义,当年种下的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如今都已开花结果。”王亚平说。

对于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本杰明·李斯特来说,科普的意义也相当重要。他说,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探索自然和弄清前人未解之事更有趣的了,我希望鼓励世界上所有对科学有兴趣的年轻人致力于科学探索。

打造有料有趣的科普平台

在平行论坛“全球科技馆长说”上,中外多位科技馆馆长,分享了他们打造科普平台的经验和建议。

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钱岩介绍,协同增效是科技馆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需要进行资源、活动等连接,比如搭建全国主题巡展共建共享平台,组织开展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等;在省域内协同方面,可建设博物馆集群,如湖北省成立了科技馆联盟,福建省科技馆将19家科普场馆冠名为省馆分馆,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区域协同方面,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领域进行协同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以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科技馆协同效力。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但教育存在两面性。”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青少年需要到课堂以外的地方,比如博物馆和科技馆等校外的学习环境里,用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给青少年带来新的意义和新激励。他说:“上海科技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避免与其他科技馆的同质化。”

创建“天宫课堂”延伸品牌,开启“夜间剧场”,打造“科技馆之夜”,用小装置解释科学现象,自制科普剧丰富展览体验……广西科技馆馆长黄星华介绍了该馆的各种手段,让科技馆更有趣有料。

作为湖北科普的地标,湖北省科技馆馆长张翼介绍了该馆如何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平台作用,研发教育资源,包括以自主研发课程为主,对外合作为辅,形成馆本科学课程体系;开发“炫酷实验室”科学秀、荆楚特色科普剧、科普讲坛3大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将馆内科技辅导员和专职科学教师一起培训教研等,为广大青少年源源不断提供特色科普资源。

--> 2023-10-21 ——专家学者谈科普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7823.html 1 播撒科学的种子静等花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