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春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坚持“两个结合”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得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来自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好“两个结合”这个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为我们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有效制度,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两个结合”阐明了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实现了理论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有了“两个结合”这个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更好地与时俱进,才能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绘就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就在于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高度,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以重大原创性贡献、科学理论内涵、高度文化自信、强大实践伟力、鲜明理论特质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两个结合”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筑牢了道路根基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的逻辑起点,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淀丰富、底蕴厚重,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光明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也为中国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我们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走出并不断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正确道路,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个结合”,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我们始终坚守文化自信立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底气,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根本遵循,在“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中,中华文明所内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得以充分彰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精神魂脉。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到中国具体实际,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才有现实根基。“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基因根脉。只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坚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才有精神根基。正是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我们党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一方面,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创新发展的理论结晶。另一方面,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中国实际,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内在贯通、相互融通,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内生动力。
“两个结合”明确了中国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推动了制度创新
文化是制度的土壤,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两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坚持“两个结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打开了创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制度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表现出在继承基础上综合创新的鲜明特点,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比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既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源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延续中国传统国家制度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制度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土壤,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一切制度文明成果,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版”。坚持“两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借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为我们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
“两个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创造中国特色并赋予其时代内涵的根本遵循。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我们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走好“两个结合”这条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