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武大教授朱仁山返乡育良种

大别山红莲稻

飘香“一带一路”

水稻制种产业带来新希望。图为乡亲们在稻田庆祝丰收。

朱仁山教授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陈钦 张莉

“这一阵,觉都睡不好。”朱万松说。

朱万松是罗田县河铺镇农民,下个月,他就要和几个老乡一起去马来西亚。活了50多岁,这还是他第一次出国。让乡亲们意外的是,他出国不是旅游,而是去教外国人种田。

前几天,由河铺种植的40吨“珞红优1564”稻种已经先期乘船出发,前往马来西亚。

“珞红优1564”稻种是朱仁山教授团队培育的红莲型三系杂交水稻最新品种。

在朱仁山教授团队支持下,以河铺为中心,罗田水稻制种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于今年10月入选湖北首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

教授回乡建制种基地

2021年1月16日夜,在武汉大学办公室,著名水稻专家朱仁山迎来家乡的客人——河铺镇镇长叶志华一行。

经过3个多小时长谈,教授同意回乡建设水稻制种基地。等叶志华他们回到家,时针已经指向凌晨0时。

教授能够回乡,企业家徐应良功不可没。

2016年,徐应良回老家罗田投资,种了1000多亩荷花,没想到,3年亏了600多万。他感叹:“搞现代农业,再有钱,没技术也难。”

2019年,徐应良联系上朱仁山,想合作在罗田搞水稻制种,但教授一直没有拍板。

原来,上世纪80年代末,朱仁山曾回河铺推广制种技术。因为制种土地必须整块成片,田块之间相对隔离,而乡亲们不愿流转土地,导致试验田串粉而失败。

转机发生在2020年。因为疫情阻断运输,而湖北的稻种对外依存度较高,一度危及春耕。省里提出,要迅速提高水稻制种能力,朱仁山主动回到罗田考察。经检验,土质和气候都适合,但土地仍是大问题。

在徐应良陪同下,叶志华带队夜访武汉,他向朱仁山郑重承诺,保证解决土地流转。

2021年2月4日,基地正式签约。随后,朱仁山团队和徐应良共同成立湖北衍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种基地运营。

趁着乡亲们春节返乡,镇领导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与种粮大户耐心谈判,以林家咀村为中心,终于成功流转1200亩整片水田。

衍生公司迅速将田地分包,运来种子化肥,并派技术员常驻指导,第一年就取得了亩产533斤的佳绩。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地处山区,天然隔离条件好。”朱仁山说,完全可与中国水稻制种第一县福建建宁相比。

在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支持下,制种基地三年迈出三大步。2022年,虽有50年一遇的旱情,亩产仍达到430斤,实现稳产,种植规模也扩大到2500亩;2023年,风调雨顺,亩产创新高,达到632斤,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

河铺基地立住脚跟,产生示范效应,引来业内同行。目前,已有北京等地的9家制种公司前来洽谈,并小范围试种,预计2024年全县制种面积扩大到1.5万亩。

乡亲们家门口种田挣钱

“制种资金投入大,风险也大,亏了怎么办?”

“在家乡投资,亏也是亏我自己,流转费、工钱都是乡亲们赚了,没关系。”

徐应良说,3年前,他的回答让朱仁山最后下了决心。

一辈子搞农业,朱仁山深知其中的风险。如果失败,不仅是投资人受损,乡亲们也会受连累。这些年,种茶、养蚕、板栗、黄桃……河铺都试过。脱贫不久的家乡经不起折腾,制种如果再失败,罗田可能就要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

水稻制种与普通水稻种植区别很大,最大的不同是需要对父本和母本区别对待,有很强的专业性。朱仁山最怕的就是老把式不听招呼,固执己见。

为了确保成功,朱仁山派来哥哥朱仁奎常驻基地。他虽然学历不高,但从事制种实践20多年,是真正的“土专家”。

“专家管得过细,我真服气。”种了40年田的周宁波感受很深。他在基地承包了60亩,制一季种,不到5个月可以赚6万元,月入轻松过万元。“制种基地就是室外工厂,一定要按规范操作!”每到授粉这样的关键环节,朱仁奎一天要来田里好几次,反复叮嘱。

地坪村的肖金文,长年在外当包工头,从没种过田。他嗅到商机,承包了120亩,主要农活交给农机合作社打理,自己很省心。问收入,肖金文笑而不答,只说:“明年接着包,包到干不动为止!”

减轻承包户的负担,种子、化肥和农药都由基地赊账提供,产出来的稻种按协议价回收。“为了不让乡亲们亏钱,朱教授想尽了办法。”徐应良说。

每到农忙季节,朱仁山都鼓励承包户多请零工。现在,手工插秧一亩地的工钱能开到220元,手脚麻利的村民,一天能挣400元。看到报名的人很踊跃,朱仁山暗地里交待,将基地花30万元购置的两台插秧机收起来,尽量让乡亲们多挣点钱。

从大别山走向“一带一路”

“种子改变世界,我们改造种子。”

这条标语悬挂在曾经的林家咀村部。现在,这里是“武汉大学(中国)—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办公地,常年有“巴铁”的教授和学生来此做科研。

小小的标语,揭示大大的使命:通过输出稻种,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

这份使命,是朱仁山从叔叔朱英国手里传承的。

朱英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先驱者。他培育的“红莲型”水稻,与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水稻和日本“包台型”水稻,是国际公认的三大优质细胞质雄性不育型杂交水稻。

红莲型杂交水稻耐高温、易适应、产量高、米质好,深受东南亚和非洲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全球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

2017年,朱英国院士因病逝世,朱仁山接过接力棒,继续埋头研究杂交水稻。

2020年8月,“武汉大学—旁遮普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并被纳入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重点支持项目。

以往,朱仁山的科研成果都是授权给别的种业公司转化,产不产,产多少,卖给谁,完全由市场决定。由于稻种出口有资质和配额要求,且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价低于国内,种业公司出口意愿不强。

河铺基地的探索,让朱仁山掌握了覆盖学、研、产、销的稻种产业化链条,可以放手推进红莲型稻种出口。

2021年,基地刚建立,就着手申报出口资质。2022年,资质获批。2023年,取得配额并首次出口40吨。

“相对国内,出口市场还是蓝海。不管是算政治账还是经济账,我们都会把出口‘一带一路’作为工作重心。”徐应良说。

三年仍是起步,未来任重道远。朱仁山说,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5G、遥感等先进技术,把河铺基地建成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样板工程,在家乡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制种技术。

--> 2023-10-19 飘香“一带一路” 武大教授朱仁山返乡育良种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7582.html 1 大别山红莲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