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金秋十月,凤凰山下层林尽染,昙华林深处,张灯结彩。“博文约礼”的校训醒目屹立,校园内桃李芬芳,一栋栋带着岁月印记的建筑巍然屹立,静待学子归来欢聚。
2023年10月16日,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十四中”)将迎来120周年华诞。深厚的文脉,放眼全国,也领风骚。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湖北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文普通中学堂,首开风气之先河,1912年改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穿越世纪风云,岁月悠远而激昂。一代代十四中人从这里走向全国,历尽坎坷、追寻心中的强国梦,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可以说,百年的学运沉浮与中华民族国运复兴之路息息相关。从湖北省最早的公立中学,到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再到新时代基础教育高地,十四中见证世纪沧桑巨变,在风雨飘摇之际筚路蓝缕,在烽火连天之际赓续文脉,在金瓯巩固之际谱写忠诚,在民族复兴之际争当国家栋梁。
前赴后继,初心永驻。从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再到李四光、陈庆宣、彭少逸、胡正寰、王亚南等院士,无数仁人志士、大师贤才在此精勤学业、求索进取,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不懈奋斗。
赓续红色基因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北倚凤凰山,南接昙华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雄踞武昌古城之根,与生俱来一种深邃的力量。历经两个甲子的峥嵘岁月,每一代十四中学子,都将自己的际遇和梦想融入责任与使命。
1905年,十四中校友宋教仁、田桐、李四光、查光佛等11人加入中国同盟会,人数达会员十分之一。武汉因此成为同盟会在国内设置的五个分会城市之一,为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十四中成为湖北省最早的公立中学——湖北省立第一中学,陈潭秋是首届学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十四中校友董必武、陈潭秋出席会议,中国历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1935年,抗日救亡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校友何功伟成为武汉学生运动的领袖,带领全校学生300人全部参与这场爱国运动。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十四中校园成立,郭沫若任厅长,三厅团结和组织云集在武汉的成千上万文化界爱国志士,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成为国民党统治区高举抗日大旗的战斗堡垒。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学校西迁恩施,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黄冈中学等西迁学校共同组建了“湖北联中”。这期间,学校培育出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建筑学泰斗张良皋等杰出校友。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如今,十四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校园,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高中学校,也是武昌古城昙华林的亮丽名片。
仁人志士涌现
为国奔走书写忠诚担当
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董必武广场、宋教仁广场、陈潭秋路、正寰楼、光环楼……漫步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这所学府厚重的历史。120年来,十四中见证一代又一代英杰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印记,谱写“忠诚与担当”的动人交响。
1926年10月,该校迎来第一位共产党员校长——30岁的刘季良。他在青年学生和教职工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进步师生入团入党,带动了武汉地区中学党团组织的发展,1927年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平津地区爆发后,该校迅速在武汉发起运动,校友何功伟担当主要负责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时值冬天,为阻止武昌和汉口学生大联合,国民党当局叫停轮渡,在何功伟的带领下,武昌学生不畏严寒,到阅马场高呼口号静坐,逼迫国民政府最后作出让步,重新开放轮渡。江北江南的学生汇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在校内第三厅旧址,一组雕像铭记了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的创作故事。当时,这首歌曲谱、歌词由冼星海、桂涛声创作,周恩来亲自试唱第二声部,歌曲从这里唱出武汉、唱到全国,成为一首脍炙人口,鼓舞人心,促进抗战胜利的重要歌曲。
这里还是著名抗日宣传队——孩子剧团的驻地。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安排下,孩子剧团表演的众多曲目,唤醒广大民众团结抗日。五年间,孩子剧团行程1.6万多公里,足迹遍布57个县市,演出500多场,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被著名文学家茅盾赞誉为“抗战血泊中诞生的一朵奇花”。
始于“劝学”忠于“办学”
勤勉踏实学风代代传
“博文而约礼,温故而知新,参天而尽物。”张之洞《劝学篇》的名句,成为十四中校训。120年来,十四中秉承管理严格、教学严谨、学习勤奋的教风学风,形成独特的办学文化。正寰楼校史馆内,群英荟萃的校友墙、星光熠熠的荣誉墙,默默述说着大师贤才荟萃的校史。
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到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阶段,近40年历程里,学校牢固树立起教师阵容整齐、教风严肃认真、教学管理严格、学风艰苦踏实的办学特点。
求贤若渴,广揽人才,迅速吸引并集聚了一批阵容庞大的高水平学者。大师荟萃,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在湖北教数学久负盛名的四大金刚王言纶、吴荫云、丰道济、陈化贞,著名文学家王任叔(笔名巴人)、著名国画家王霞宙、音乐家马丝白、体育界老前辈曾子忱、书法家闻钧天都曾在校任教。
这些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风严谨。王言纶教代数,把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书中的内容,他清楚记得在哪一章哪一节,人称“活的大代数”。陈化贞教几何,不仅讲得透彻,而且板书写得漂亮整齐,徒手画圆的功夫闻名遐迩。孙虎臣讲生物课,边讲边把教科书中的内容编成一种表解式的提纲,学生看过提纲,就能回忆起内容的细节。
两湖书院薪火相传,凤凰山南麓弦歌不断。一路走来,代代青春骄子在十四中留下勤奋学习的身影。清晨,学生沿湖、沿山朗读英语,背诵古文、数学公式之声不绝于耳;傍晚,自习的教室灯火通明,少有人放弃学习而去嬉戏打闹。
勤勉踏实的学风,孕育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作家……国学大师黄侃、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严文井,国际报告文学中国分会会长黄钢,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社长朱语今,中国科技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向仁生,南京航空学院教授、著名飞机制造家程宝蕖,华中科技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张培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胡正寰,南京天文台天文学家贺天健,武汉大学著名古典文学学者胡国瑞,华中农业大学油菜研究专家刘后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医学专家桂希恩等。
立德树人硕果盈枝
奏响新时代基础教育最强音
走过光环楼穿过折桂门,学校另一端别有洞天——孟宗竹林郁郁葱葱,百年古树苍翠欲滴。沿着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可以一览距今3.7亿年的凤凰石风采。这是2022年学校学生社团的惊人发现。
进入新时代的十四中,通过提升品牌意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现精品社团“百花齐放”,切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绽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学校品牌项目俄语实验班,采取“2+1”模式,国内学习两年,第三年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读预科,对口全球排名靠前的莫斯科大学。学校“美术特色教育”成效卓著,2020届美术生一本率稳定保持在100%,2020年有3人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985、211院校录取率达到50%。2023届美术生一本率继续保持100%,50%以上进入一流综合性院校深造。
学校深耕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作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十四中坚持校园足球的专项发展,致力通过足球训练来培养、教育学生“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校园内部硬件设施齐全,拥有武汉市中心城区唯一标准化的天然草坪球场和各种足球训练器材。近年来,学校足球队成绩斐然:在武昌区校园足球联赛中稳居第一;在武汉市校园足球保持前三甲地位,获得社会广泛称誉。
作为持续擦亮“学在武昌”教育品牌的省重点、省示范中学,十四中在2014、2015、2016、2017年每年高考一本率呈10个点随年号递增到70%+,“十四中”现象成为享誉江城的传奇。经过6年的沉淀,十四中2023年一本升学率跃升至81.13%,开启高位求进新征程。
120年,峥嵘岁月,风雨华章。站在新起点,十四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不动摇,“忠诚与担当”文化引领不动摇,“改革创新、增强动力”发展思路不动摇;“向上向善”校园文化底色坚守不动摇、“五育并举、多元育人、高质量发展”路径不动摇,“党建引领、团建助力”的政治保障不动摇,面向未来,守住根本,把准航向,遵循教育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扎实前行。
百廿年归来,仍是少年。一代代十四中的学子用青春演绎着动人歌词:今日的桃李芬芳,正是明天的社会栋梁。(杨戈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