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百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站在时代潮头,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
承载着这份嘱托和使命,10月12日,第35届中德—德中医学协会联合年会在武汉开幕,由来自中国、德国及美国的9位院士领衔,300余名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与会,年会以“医学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前沿技术、多学科协作诊疗、健康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开展59场学术交流,推动中德医学新成果、新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中外院士纵论医学前沿研究进展
在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届年会由中德医学协会、德中医学协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承办,设一个主论坛和六个分论坛,六个分论坛涵盖核医学、神经外科学、眼科学、康复医学、护理学、肿瘤循证医学等领域。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中外9位院士从基因治疗、临床精准医学、数字化健康产业、干细胞治疗等前沿医学话题进行了主题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寄语两大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医学人工智能研发、医学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切实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谢立信分享《角膜盲的防治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展望《基于腺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的前景》。德国科学院院士、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马库斯·施魏格尔探讨《核医学——身在何处?去至何所?》;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医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原德国夏利特医院病理科主任曼弗雷德·迪特分享《形态分子病理学在临床精准医学中的先决作用》;德国科学院院士、波恩大学医院分子医学免疫科研所所长克里斯蒂安·库茨解读《通过诱导 PD-L1+ 调节T细胞预防自身抗体的形成》;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眼科教授乌苏拉·施罗泽-施雷哈特阐释《干细胞疗法治疗老年性眼病——挑战大,进展慢》和《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的调控:对角膜上皮组织工程的启示》两个话题,德国科学院赫尔穆特·克滕曼解读《胶质细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院长励建安展望《数字化健康画像与大健康产业》。
其中,马库斯·施魏格尔和克里斯蒂安·库茨还在圆桌访谈中与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从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角度更好促进中德两国卫生健康交流》。
中德医学交流启新篇
湖北武汉与德国医学界友谊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同济医院为代表。1900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同济医院,揭开了中德医学交流合作的序幕;1984年,裘法祖院士、武忠弼教授发起成立中德医学协会,掀起了中德医学交流合作的高潮;2018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成为我国首家中德友好医院;许多同济医学专家拥有德国留学和交流经历。同济医院成为中德医学交流标杆。
39年来,两大协会秉持引领中德医学交流、守护中德人民健康的初心,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联合年会,在中德两国之间架起一座医学交流的桥梁。特别是过去三年,两大医学协会广泛开展抗疫医疗合作,为促进两国民间友好往来作出积极贡献。如今,湖北正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经济稳中向好,科教资源富集,开放势头强劲,医疗体系完备。依托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光谷高新技术园区强大的科研技术实力、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生物医学、工业产业基础,近年来,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在医院管理、临床科研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度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本届年会主论坛上,中德医学协会会长、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分享了作为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同济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有益实践,并展望医院着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打造特色学科,不断向国际一流医学中心迈进的广阔前景。德中护理协会会长玛丽-路易斯·穆勒介绍了德国DRG临床路径管理体系的运转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变化。德中医学协会副会长、德国汉堡大学医院医疗管理与咨询公司总经理克里斯蒂安·陶博分享了在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提高医疗质量的过程中,医院管理层应履行的职责。国内外专家充分交流,多层次共话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会上,乌维·依金格教授被授予“中德-德中医学协会突出贡献奖”。作为德中医学协会的长期会员,25年来,乌维·依金格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德两国之间的医学生交流,在他的无私奉献下,两大协会保持紧密交流,约600名中德医学生通过两大协会开展互访临床实习,为两国医疗卫生事业青年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也大大促进了中德两国文化交流。
观点
跨越山海,同声相应,中德医学合作跨越了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国家间的阻隔,实现了命运与共的价值认同。疾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守望相助,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维护人类共同家园,期待能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德医学协会常务理事 王伟
两大协会在两国政府卫生对话的框架下,将进一步创新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拓展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未来将不断成立专科分会以创新交流形式,增进医学生交流密度,联合加强人才培养。同济医院也将全面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中德龙头医院的引领优势,让中德医学交流与合作之花开得更加鲜艳、结出更多更优质的果实,为世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破难题、激活力、增动力。
——中德医学协会会长、同济医院院长 刘继红
未来已来 御风而行
2023年是中德—德中医学协会成立39周年,在裘法祖院士、保罗·盖尔哈特教授和武忠弼教授等前辈的奋力开拓下,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本届联合年会上介绍,截至目前中德医学协会已相继成立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与肿瘤专业委员会等3个专业委员会。2022年2月,同济医院与德中护理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中德护理培训中心,促进中德两国护理模式和理念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融合。
不论是专业委员会还是中德护理培训中心,都为两国医学专家自主、精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进一步丰富了中德医学交流的形式与内涵。
同时,中德—德中医学协会正致力于联合加强医学生交流与培养,将其作为两大协会的重要任务。2023年,根据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友好合作协议,同济医院接受了一批德国医学生来汉实习,同时,有一批中国医学生已于9月底启程前往德国开展短期实习工作。通过联合培养的医学生,不仅将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而且将成为中德医学交流事业的忠实传承者。
声音
2018年11月,中德医学协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本届年会,成功举行了“2023年中德-德中医学协会联合年会首届核医学分论坛”。未来,中德双方将在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Total-Body PET精准辅助质子放射治疗、新分子探针Total- Body PET药代动力学研究、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助力Total-Body PET临床应用、核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德医学协会核医学专委会
在中德交流框架下,未来肿瘤专业的发展可以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中德双方可以共同探讨肿瘤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加强肿瘤学科的科研合作,分享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开展肿瘤专业教育和培训。此外,可以加强中德肿瘤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肿瘤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同时,可以促进双方肿瘤医疗资源的互利合作,推动肿瘤患者的康复和照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德医学协会循证与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10月成立,聘请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院临床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Michael A. Sendtner教授和海德堡大学医院Norbert Weidner教授分别担任德方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2022年10月29日至30日,专委会举办武汉再生康复医学国际论坛(线上),线上参会人数1万余人,反应热烈,为推动再生康复医学与国际接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
未来,同济医院将在中德医学协会框架下,与德中护理协会进一步融合理念,创新思维,通过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专业探讨、护理研究等形式,在老年护理、慢病管理、社区保健、临终关怀、精神卫生等领域开展更加开放、紧密、多元的合作,以期为中德两国的护理事业与中德两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德护理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友好合作协议,将继续开展医学本科生互换见习计划。同济医院接收了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蒂宾根大学、勃兰登堡医学院、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4名医学生前来汉实习。9月,选派15名优秀本科生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柏林Vivantes Hospital、Bayreuth大学医院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中德—德中医学协会人才培养与交流
同济医院——
中德医学卫生领域交流的窗口
同济医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路径,稳固扩大对德合作,不断推进全方位国际交流,涌现出了许多为两国医学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其中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是同济医院中德双方百年友谊的见证代表。
1984年,中德医学协会、德中医学协会相继成立,同济医院是中德医学协会理事长单位,并在全国13个省(市)开办分会,会员达2000余人,医院定期举办的中德—德中医学协会联合年会已成为中德医学交流的重要品牌,至今中德双方已经轮流举办了35届年会。
撰文: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