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郑修鹏 刘媛
近年来,沙洋县水利和湖泊局积极扶持移民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先后建成三峡土家族村移民产业园、岳山葡萄种植基地、翠冠梨基地,在后港镇安坪村、沈集镇彭堰村、官垱镇石鼓村建成近200亩西瓜、哈密瓜采摘大棚……
秋高气爽,行走在沙洋县的移民村,移民产业蓬勃发展,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产业振兴 充实村集体“家底”
500米长的步道沿着田野向前延伸,左边是蔬菜大棚供游客采摘;右边整齐排列的移民房屋的墙面上,一幅幅山水画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刚搬来时,可不是现在这样。”三峡土家族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杨祖安说,现在的美好家园,离不开移民后扶政策的帮扶。
2000年,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恩施州巴东县库区上千名土家族村民陆续搬迁到沙洋县沙洋镇。2009年9月,移民聚居地成立三峡土家族村,这也是荆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村。2013年前,村里没有产业,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如何让移民在新家园开始新生活?村“两委”经过摸索,根据土壤特点,决定发展蔬菜产业。
2014年,村里利用近200万元的移民后扶资金,建起蔬菜交易市场,2015年,村里架设钢构大棚,引进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如今,村里拥有露天蔬菜基地1000亩、蔬菜大棚基地150亩。
农业发展起来了,村里又考虑发展工业。2016年,村里利用500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建设移民综合产业园,在2017年底建成5栋标准化厂房,如今,入驻产业园的3家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目前,村集体每年收入超过6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3万元。
带头人引领,移民跟着快速致富
沙洋县五里铺镇陈池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有538户2399人,其中丹江口水库移民609人。
如何让移民留得住、过得好?2011年初,该村党总支决定,用15万元移民后扶资金试种葡萄,党员干部带头,5户农户“揭榜”种植了20亩,一年后,24元/公斤的价格让首批示范户尝到了甜头,也带动了其他移民种植积极性。
2017年开始,陈池村发展果蔬大棚30余亩。还从省农科院请来专家指导,建设300余亩翠冠梨基地。同时,安排有经验的村干部和党员对口联系种植户,并提供销售服务。如今,该村仅五洋公路周边水果种植农户就有50余户,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最高的超过30万元。
沙洋县五里铺镇陈池村村支书陈克红介绍,全村已建成蔬菜、葡萄、草莓、翠冠梨、黄桃等采摘基地1200多亩,一年四季有果蔬采摘。
在沙洋县纪山镇岳山村,小葡萄变身“致富果”,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岳山村有900多户移民,过去以水稻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2001年,移民周俊虎返乡创业,成立岳山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同村20多户移民共同种植。
“产业发展,离不开移民后扶资金的帮扶,村里基地道路硬化、田间排灌设施都建起来了。”周俊虎介绍,仅2016年至今,就有近500万元移民后扶资金支持葡萄园发展,目前,岳山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03亩。
每年用工高峰期,约有160人在葡萄园打工。48岁的柴会一边在葡萄园打工,还自己种植了3亩葡萄,每年纯收入8万元,“家门口打工,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