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震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坚持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产业基础能力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主要涵盖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基础软件,以及产业技术基础支撑平台、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支撑能力,也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石。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基础能力强,则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发展水平就高,反之则会面临被卡脖子、断链以及升级乏力等风险。现阶段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演进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能力仍相对薄弱,重点产业链不同程度存在“不稳、不强、不安全、不通畅”的潜在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并用“六个力量”明确定位国企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不是一般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营主体,而是要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有机统一的复合性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国有企业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担负起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使命任务,更加自觉地突出国家导向、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担当作为。在提升国家和区域产业基础能力上挑大梁、当先锋,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必须责无旁贷扛起的重要政治责任。
成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击队”。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国有企业要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意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牵头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引育用好高端科技人才队伍,聚焦国家、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链“卡点”和“堵点”,抓住产业基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任务型定位,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善于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成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拓者”。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及趋势,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原则,在产业集聚区整合响应发展需求,国有企业牵头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平台和架构的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先进制造大数据平台等,促进生产要素、资源服务的跨界和跨时空聚合和开放共享,打造“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全生态服务体系。
成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产业基础再造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实力、基建实践经验和资源协同等方面具备的天然优势,在跨地区、跨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探索创新有效满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成为世界一流和专业领军企业“孵化器”。确保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安全性,要依靠一大批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要以开展覆盖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的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与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双示范”企业评选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完善涵盖世界一流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不同类别骨干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增加对产业链全链条及关键节点的控制力。
(作者系中南建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