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李墨 通讯员 向珊 徐栋
“我跟传统动力船舶打了几十年交道,每天都就着柴油味儿下饭,现在可不一样了,新能源动力船几乎听不到噪声,一点气味都没有!”参与了“三峡氢舟1”号建设的长江电力检修厂水工检修部专业师梁强,也是去年首航的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的建设者。两年两艘“绿色方舟”下水,让他感慨万千。
他介绍,“三峡氢舟1”号是靠氢燃料电池提供主要动力,氢燃料电池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这个过程不通过燃烧,不存在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发电效率更高,且反应产物是水,不会产生污染排放,所以它具有无污染、可再生、高效率的优势。
然而,“三峡氢舟1”号的诞生,却不是件易事。
吃螃蟹的人
2022年5月,中山江龙船艇的厂房内,火花飞溅。“三峡氢舟1”号底板焊接成功,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正式开工建造。
怎么建?把船舶动力系统改为氢燃料电池就是氢舟了吗?可没那么简单。
氢燃料电池相当于氢舟的“心脏”。
在国内,氢燃料电池已经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和汽车交通领域。但在船舶交通领域,相关技术规范、支持政策、建造标准尚不健全,没有经验可循。
长江电力牵头各单位,迅速开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船舶上的适用性与安全布置分析,以及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能量管理、氢燃料船舶加注操作流程、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示范应用方法等一系列技术研究。
“我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汤文军接到“三峡氢舟1”的设计任务是2021年5月,那时他刚完成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的设计,“感觉很有难度,但是又很兴奋。”
汤文军是“三峡氢舟1”主设计方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他看来,该船的船型设计涉及几个关键点:首先是续航能力,氢舟采用的是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作为主力电源,锂电池作为启动电源、变工况下的削峰填谷和应急电源,要通过多场景模拟测算,确定两种电池功率的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最高航速和续航里程。
其次,是要确定燃料电池系统、氢气瓶间、锂电池与机电设备间等重点风险区域的布局,以此敲定船舱各大区域的划分布局。最后是要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与其他控制系统的关联与匹配,并取得智能船舶认证。
“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能量密度高、振动噪声低和零碳排放等优势,但在船舶领域大规模应用还要解决安全运行、氢气存储和加注等诸多问题。”中船712所王振说,“三峡氢舟1”号的建成运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应用从0到1的跨越,为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在国内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提供了实船示范。
氢从哪里来
氢舟有了,氢气从哪里来呢?
2021年,长江电力启动“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项目建设,为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提供加氢服务。
“它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以一站式完成氢能的制备和加注。”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关苏敏介绍,示范站位于三峡工程下游杨家湾码头,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绿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再将制得的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实现自给自足,提高供氢效率。
给船加氢,可不简单。
“氢是以高压气体形式储存,危险源管控难度大。陆地上的车加氢主要采用加氢枪,加注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船舶加氢具有加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不宜采用加氢枪。”关苏敏说,船在泊岸状态还会有晃动,加氢机与船舶充氢口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固定,水平距离一般为5米,受季节性水位落差和强风影响,距离甚至会有5到11米的偏差。
通过多种技术方案比选,项目组最终采用了“折叠机械臂牵引高压软管”的加氢方式,每小时可加氢240公斤,满足氢燃料电池船舶续航200公里。
“制氢加氢示范站的建设,不仅是‘三峡氢舟1’的配套设施,更是推动氢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安全应用的先决条件。”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叶青平说,目前,示范站具备大量、快速充氢的能力,也实现了制加氢一体化控制,对打通“制氢、加氢、储氢、用氢”全产业链条,推动长江大保护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