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武鄂加速跨市域协同创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黄朝晖 吴建新

9月22日,14所武汉高校科研院所、140余家鄂州企业云集鄂州葛店经开区,现场签约15个校企合作项目。

去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全面融入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鄂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武鄂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愈加频繁,跨市域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合作研发项目数量创新高

最近几年,樊希安经常往返于武汉、鄂州之间。他既是武汉科技大学的教授,也是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位于武汉新城梧桐湖片区企业的董事长。

2017年,樊希安及其研发团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湖北赛格瑞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专业化散热、恒温与温差发电系统解决方案,并成为武汉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经营企业期间,樊希安会把遇到的新问题带至学校,有针对性地做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带回企业应用。2022年,由他牵头的5G光模块用Micro-TEC芯片产业化项目,在第六届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全球总决赛上获得最高奖。

“计划通过3—5年发展,建成2000万只5G光模块用Micro-TEC芯片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额5亿元以上。”樊希安说。

5G光模块用Micro-TEC芯片产业化项目,是近年来武鄂科技合作的生动例证之一。目前,两市在研的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达99个,创历史新高。

“实验室”“应用场”无缝衔接

合作项目多,源自鄂州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频繁的市校合作,促成大量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

今年7月,武汉佳碧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鄂城区泽林镇,计划投资1.1亿元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基地并设置博士工作站。该公司是武汉工程大学与鄂州市产学研合作企业,其主打的天然石粉净化涂料,由武汉工程大学多名教授研发而成,拥有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这是继碳化硅陶瓷、黑水虻之后,我校在鄂州转化的第三个高新技术成果。”武汉工程大学创业导师、武汉佳碧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雪华介绍。

近年来,“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成为武鄂协同创新的高频词,涌现出一批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创新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是由鄂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共建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平台。成立7年来,该院建成11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集创业辅导、市场推广、投融资等于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有机衔接问题。

据介绍,在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中,30家省级平台全部为武鄂校企共建,96家市级平台校企共建率达70%。

过去6年,1000多项武汉高校科技成果在鄂州落地转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66家增长到22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30.34亿元增长到262.2亿元。

科技资源共享不设“围墙”

近期,湖北海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购买科技服务,将享受到3万元财政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位于葛店经开区,而服务机构则来自武汉。

2022年,鄂州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券申请兑换工作,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最高可享受10万元财政补贴。

“企业在鄂州,但提供科技服务者可以在武汉。”鄂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饶伟介绍,扩大政策适用范围,旨在让鄂州企业共享武汉科技资源。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享优势科技资源的好处显而易见。以科研设备为例,大型科学仪器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而言,研发所需的先进仪器价格昂贵,购买显然不划算。唯有提高开放共享程度,才能把企业创新成本降下来。

为求取协同创新的“最大公约数”,武鄂科技资源正在加速共享。眼下,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录入鄂州市企业技术需求11项,武汉市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录入鄂州市47家单位153项仪器设备信息。

--> 2023-10-11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6256.html 1 武鄂加速跨市域协同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