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论斤卖”与“论只卖”

——“梁子湖模式”花开湖南大通湖引出的话题之三

大通湖村民袁征兵养螃蟹的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胡弦


9月13日一大早,湖南省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大闸蟹养殖基地里,水草丰茂,睡莲摇曳,不时有蜻蜓翩然驻足。

划上一艘小水泥船到水中央,村民袁征兵开始起蟹。随手拎起一只张牙舞爪的大闸蟹,个大、壳青、底白,袁征兵喜上眉梢:“这只有四两六重,再养几天,等膏满了就能上市卖个好价钱。”

这是袁征兵养蟹的第一年,“战果”出乎意料地丰硕——120亩池塘套养水草与大闸蟹,亩均利润超过9000元,高品质的大闸蟹即将“横行天下”。

“生态的失与守、产业的进与退,交织奏响大通湖保护与发展的‘蝶变曲’。”大通湖区副区长尹平说,通过发展“水草+”产业,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通湖大闸蟹”重新叫响全国。

勇断腕  叫停大闸蟹养殖

大通湖大闸蟹协会秘书长周长明一辈子都在和大闸蟹打交道。他的印象中,大通湖大闸蟹曾经风光无限。

大通湖养蟹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2年,大通湖在湖南率先试水人工养殖大闸蟹。2000年从上海崇明岛引进蟹苗后,大通湖拉开了大规模养殖大闸蟹的序幕。

“每年一到螃蟹上市的季节,大通湖人山人海,想吃螃蟹要提前一周预订。”周长明说,当时有的村民摆地摊卖螃蟹,一个月能卖几万元。

凭借黄满膏腴、肉质劲道的特点,大通湖的大闸蟹曾出口海外。2008年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3只螃蟹,就有1只来自大通湖。2013年,大通湖大闸蟹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然而,过度的攫取,让好景不再。因高密度养殖、过度捕捞,2015年,12.4万亩大通湖水质骤降至劣五类,湖中满是难以散去的腥臭味。

污染严重的大通湖“病”了,再也不能为人们提供肥美的水产。湖南省、益阳市痛定思痛,发出一纸禁令——在大通湖未恢复良好水质前,禁止向大通湖投放肥料、饵料、药料,禁止在大通湖散养河蟹。

随后,益阳市统筹打响大通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和生态修复等七大攻坚战。这意味着,在生态环保面前,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通湖大闸蟹,必须退出市场。

“退出,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在接受采访时坦陈,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大通湖区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力争加快大闸蟹产业转型升级,走出符合区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真转型  政府引导全力支持绿色养殖

绿色生态,说起来很美,可怎么实现?老百姓依赖多年的螃蟹产业,怎么转型?

采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于丹教授团队为大通湖量身定制“以草净水”的治湖方法,大通湖区从水草治污中摸索出水草产业致富之路。大通湖生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朝辉发现,苏浙地带的客户,将大通湖种植的鲜水草买回去养螃蟹。

自己地盘上的水草,被别人买回去养螃蟹,这无疑给大通湖上了一堂课。

于丹从理论角度鼓励大通湖尝试“水草+螃蟹”的生态养殖模式:“这样的水中养出来的螃蟹,食物来源广,而且以天然饵料居多,螃蟹的品质会比过去饲料养殖的高得多。”原来,大闸蟹可以消化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腐蚀碎屑,以及螺蚌等底栖动物,将螃蟹捕捞起来后,就能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转移走,还可带来经济效益。

再一次重新出发,大通湖首先明确生态“硬杠杠”:临湖1公里内区域划分为生态养殖区,不盲目投肥投饵,所有池塘的养殖废水不得排向大通湖,同时必须经过处理后外排,百亩以上养殖基地需建设养殖尾水自循环系统。

走上生态养殖之路,大通湖大闸蟹迎来“绿色新生”。和过去的饲料养殖不同,生态养殖的螃蟹品相和销路都更胜一筹。

走进大通湖大闸蟹协会,一只肥硕的螃蟹标本,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去年大通湖里最大的一只螃蟹,足足1斤重。”周长明自豪地说,在水草的帮助下,大通湖大闸蟹品质越来越好,已经从过去的“论斤卖”,升级为“论只卖”,价格相差数倍。

不贪多  “水草+”并非简单相加

“从没见过像大通湖区这样大力度支持大闸蟹产业发展的地方。”周长明感慨。

走南闯北的周长明,见过的世面不少,他的感慨从何而来?

一是,如今的大通湖大闸蟹,追求的不是产量,而是质量。

“我们不要求村民高产,每亩水面的蟹产量,最高不超过200斤。”周长明介绍,养殖密度越高,对环境的破坏越大,因此从政府到协会,都严格控制亩产量,力争用品质擦亮品牌。2022年,大通湖区大闸蟹养殖面积达1.6万亩,总产值5.8亿元。

二是,政府请来专业“辅导老师”——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手把手指导老百姓养好蟹。

“水草+大闸蟹”并非简单相加,其中门道颇深。首先,水草要适宜,并非所有水草都适合养殖大通湖大闸蟹。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用低温草伊乐藻搭配高温草轮叶黑藻、四季青苦草的养殖,可以保障大闸蟹安全度过高温季节。

此外,大通湖大闸蟹蟹苗以前从上海崇明岛购进,运输成本高,死亡率达50%。在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帮助下,大通湖实现蟹苗本地化繁育,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周长明说,大通湖即将成立大闸蟹产业研究院,请来专家团队,全力攻关大通湖亲本蟹的研发。

三是,在推动水产养殖向绿色循环、环境可持续转型的基础上,大通湖出台专项奖补政策。该政策含金量满满,其中提出,凡实现“水草+螃蟹”的达标养殖水面,均按每亩800元补贴,奖补从去年开始,持续3年。

当地的鼎力支持,为大通湖大闸蟹叫响全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造过出口“神话”的大通湖大闸蟹,又迈上了新的出海之路——2022年,大通湖出口大闸蟹55吨,销往菲律宾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检验检疫全部合格;今年8月,在中东相关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湖南又签订了9200万元的大通湖水产品出口合同。

眼下,大通湖区正着力将大闸蟹产业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规划,到2026年,大通湖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面积将达到2万亩,大通湖湖泊原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综合产值超过7亿元。

--> 2023-10-10 ——“梁子湖模式”花开湖南大通湖引出的话题之三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6153.html 1 “论斤卖”与“论只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