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德文
阅读提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政企沟通是掌握情况的基本途径,也是政策制定的前提。
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
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推进企业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形成,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着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今年9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细读其主要职责,“协调、沟通、支持”贯穿其中,这意味着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的治理思路。这些制度性的成果,从解决问题、突破障碍入手,有助于消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政府和市场是良性互动、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经营主体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急难愁盼问题,有的需要企业自己解决,有的需要政府解决,有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共同解决。在新发展阶段,要推动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长效化,找准经营主体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让企业舞台更宽广、发展更有信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
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与企业是同心同向的,是发展共同体。进入新发展阶段,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政企沟通是掌握情况的基本途径,也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质量,影响着沟通效果,关乎政企关系。沟通不仅需要各种有效形式,更需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让企业诉求有畅通的反映通道,问题解决有及时的反馈渠道,为政企沟通达到更高效、更高质的效果不断努力。
从政府与企业面对的共同目标和挑战来看,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深刻洞察。当前国际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际循环受阻,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弱,国际循环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练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充满朝气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来看,迫切需要联系服务企业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扩大内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经济大循环的有力抓手
总体看,我国已经转向以扩大内需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我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强大国内市场优势不断显现。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巨大的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当前我国恢复和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堵点和制约因素,需求潜力巨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消费政策和体制机制不完善也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加有效供给扩消费,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扩消费,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扩消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供应链平台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更多知名品牌,提高供给对消费的适应性。完善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监管机制,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畅通经济大循环为有力抓手,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经济大循环,要立足国内大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竞争新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以有效供给穿透国内大循环堵点。从战略和策略上整体谋划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升级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功能,形成从科学研究到转移转化、初创发展,再到产业融合的全过程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共同为建设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路径
践行“一线工作法”,奔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带着企业的满意回。“一线工作法”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工作重心下移,在一线为企业服务,及时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提高工作本领。要让“一线工作法”成为常态,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绩效在一线考核、奖惩在一线兑现。
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深入推进调查研究常态化长效化。调查研究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就是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去调查研究,问计于企,问需于企,帮助企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向问题“叫板”,让企业“叫好”。田间地头有“活鱼”,蹲点调研挖“富矿”。聚焦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新变化,探讨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部门如何将服务做到企业的心坎上,常态化走访企业,长效化提升服务。
推动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形成。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信心,增强全社会对就业、收入持续增加的信心。紧紧围绕“服务态度是否精心、服务理念是否精细、服务措施是否精准、服务过程是否精致、服务效果是否精彩”等目标,深化立体化、全链条、全天候的服务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及时制订出台针对性政策意见和工作措施,以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继续抓紧做好企业反馈问题的解决落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推进企业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形成,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着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一级巡视员、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