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向明 吴旦魁
基层治理事关国家政权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制度程序和实践方法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湖北通过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与基层民主治理实践相结合,推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互融互促,有机统一,实现了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以党的组织领导全覆盖保证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必须将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有形覆盖”就是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体系。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建立了“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社区党委(行政村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村民党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同时,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打造地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基层党建共同体,深化群团组织联系群众,发展经济组织联结群众、培育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激活自治组织带动群众。
“有效覆盖”就是要把党的多重功能覆盖到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之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决策环节,为基层治理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为基层治理培育管理人才和完善管理制度,通过评价治理效果来督促和督导相关奖惩措施的落实,促进平台、资源和服务等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组织动员、资源链接、制度供给、监督落实等多重治理功能。
以全链条人民当家作主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治理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实践中,党政部门坚持不先入为主,不好大喜功,不急于求成,不包办代替的工作原则,通过多种多样的基层民主议事会和协商活动,塑造多层次的民意沟通渠道和体系,群众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都由自己依法决定,充分体现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治民享。
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治理方法论就是要构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考核和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多样的基层民主议事和协商形式,拓宽政府与群众交流的通道,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和落实协商事项;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发动群众加强对共建成果的管理和监督;以群众为主体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广大群众共享人居环境、公共空间、社区服务、文化生活等治理成果。
以全方位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效能,必须以全方位体制机制创新来理顺关系、优化体系、释放活力。
以体制创新为基层治理减负。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明确“谁领导、谁管理、谁负责”等根本问题。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避免出现职能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的部门协同难题,减轻基层沟通协调负担。按照定人、定岗、定责的工作原则,构建了“个人领管、邻里协管、小区互管、社区共管、制度总管”的管理体制,提升了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行“群众评”“代表评”“专家评”等多主体评价,开展前、中、后期的全过程评价,进行治理能力、服务能力、合作能力等全方位评价,通过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落实责任,改进工作,保证让群众满意。
以机制创新为基层治理赋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通过完善党员干部常态长效下沉机制,带动医疗、法律、教育等资源、服务、平台下移;搭建“村湾夜话”“红色屋场”“居民议事亭”“流水席议事会”等平台,完善群众协商议事机制;依托“学习小站”“红色驿站”“江城蜂巢”等平台,通过思想引领、服务凝聚、荣誉激励等措施,构建党群服务联动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区域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政、企、社、媒、校”的创新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补齐了基层治理短板,释放了基层治理活力、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对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