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鸿
《奔腾的春溪》的文本以纪实散文为主,自成一个世界,包含着新时代山乡巨变和生活日常里值得礼赞的点点滴滴,读之令人如同置身其中,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里充满鲜活、感人的细节,这些细节分散在寻常人生中,是他们之所以为他们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之所以令人敬佩且心生向往之念的唯一缘由。这正是徐鲁笔下人物描摹的鲜明特色,或者说正是徐鲁散文的感染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记录来歌颂美好人物、讴歌人性美好,是徐鲁心中责无旁贷之事。
主动申请加入防疫物资运送队伍中,对车技娴熟的其美多吉与肖文远来讲也并非易事,一路困难重重甚至险境重重。长途开车带来的疲累正是其中之一。为了彼此提神,一个开车的时候,另一个就给对方讲故事。文远给多吉讲汶川地震时,往都江堰送物资的往事。多吉给文远讲述开着邮车翻越折多山与雀儿山的艰难。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张树森老人,退休后不仅出资办起一间书屋,还义务承担起书屋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书屋一天24小时都对乡亲们和孩子们开放,他和老伴一年365天吃住在书屋里。他深知,书籍的教化与润泽是无声的,也是有力的;村里风气的改变是有难度的,却是有希望的。养蜂之苦,只有养蜂人才体会得到。但是如果只把养蜂视作体力活那就错了。养蜂不仅需要好的体力,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因此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养蜂人来讲是极其必要的。曲木嘎就是有这样认识且有这样行动的人。当听说古蔺县养蜂人多为专家之后,他就心里痒痒的,带着三十几个蜂箱,翻过好几道山岭,到古蔺县双沙镇向一位陈师傅虚心请教。他是怎么学习的呢?“他在陈师傅的蜂场边搭了个窝棚,住了一个多月,一边照看自己的蜂箱,一边也去帮陈师傅干些杂活儿,打打下手。”别人以为困难受罪的,他甘之如饴。
因为这些细节在文章里恰如其分的存在与独具匠心的安排,人性之美就静静地、悄悄地氤氲、弥散在字里行间。无需作者赘言,如果把整本书比作多个舞台,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台词。这些台词比作者跳出来说的话,更有分量,更有力度,更有蕴藉、含蓄的风度。细节,正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生命力源泉。细节体现了人物所在人间的真实情境,困境险境均在其中,细节体现了人物生存力量的硬度与韧劲。
不管徐鲁笔下的人物是否是所谓的名人或有成就的人,他们归根结底都是普通人,罗列或呈现他们的成绩或成就,并非徐鲁写作的本意。讲述他们以何种态度、怎样的姿态、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跨过荆棘密布的生命之河,才是散文家重点勾勒、描绘的重点。或者说,徐鲁有意为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成为众人眼中的这个人,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他们是如何应对困境、挑战、磨砺的?他们是如何在荣誉簿前保持清醒、继续前行的?既要看到他们的台上一分钟,更要牢记他们的台下十年功;既要看到他们生命闪光的时刻,更要看到他们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汗水与泪珠。“不到1000米的路程,竟然走了两天两夜。”其美多吉在雪崩之后一边铲雪一边开车,车是邮政车,为人们传递情感的车。这两天两夜,其美多吉有过多少次想放弃,又有过多少次暗自鼓劲?他们既普通,又不普通。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感动从何而来?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来。
这不是徐鲁的文学虚构,而是他从真实的人间里细心地观察、用心地记录、善心地理解,并仔细书写而成。这是一部散文集,也是采访实录。收入散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均自成一个故事,自带一束光芒。光芒,不是徐鲁写出来的,而是他们“走进”徐鲁笔端之前即带有的,是写作之前即已有的无法阻挡的存在。马娅琴、曲木嘎、张树森、邓小岚、袁隆平、钟扬等人,他们用自己的精气神与真善美,天然地过滤并隔绝了负面的东西,弘扬了人间正气与懿风美德。
“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虽然任何作家都没有能力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与安宁,就连在童话里也办不到,但是,最温暖的作品,就应该给人们带去梦想、希望和力量;最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引导人们前行的灯火,一定能够指引人们去找到梦想、希望、幸福和光明。”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作者站在采访对象抑或故事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用真诚、温暖的文字搭起一座精神桥梁。桥梁两端,均站立着敞开心扉的人,一端是传递者,用一言一行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另一端是接收者或受影响者,他们用心聆听并汲取对面源源不断输送的养料,装进生命前行的行囊中。因此,这些散文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是真善美的传递,一是对故事中人美好行为的发现与追随。人间美好,正是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婉转地告诉我们的。
“春天的山岭上,弥漫着万物萌发的大自然的清香,也回旋和蒸腾着岚烟缭绕的生命气息,仿佛有千条万条春溪在奔涌,在汇聚。它们将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奔向远方。”美好的人性、时代的力量,何尝不是一条春溪?作者笔下的任意一个故事,何尝不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它们看似柔弱无力,却源源不断地流动着,自有浩荡的力量,给人带来震撼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