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4周年。湖北武汉迎来出行高峰,武汉地铁460公里的超大线网忙碌运行,预计运送超500万人次市民游客安全出行。
2023年10月1日,还是我国首条公铁合建隧道——武汉长江公铁隧道通车5周年的纪念日。这座“超级工程”深埋长江地底,每天承载超四万辆汽车和百余列地铁穿行,已安全运营1826天。
500万人次、1826天,两个安全数字的背后,是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的倾力付出。
2016年,武汉地铁集团筹备成立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桥隧公司),2018年起,桥隧公司承担了长江公铁隧道运营管理、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土建结构维保和应急安全处置工作,成为武汉地铁桥隧的“安全守护者”。
几年间,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探索形成了“四心四力”党建工作法,即用“枕戈待旦、每日清零”的恒心提升团队组织力,安全守护“万里长江公铁第一隧”;用“招之能来、战之能胜”的决心提升抢险战斗力,建立覆盖武汉地铁线网的应急抢险圈;用“日拱一卒、终有所成”的耐心提升技术创新力,使武汉地铁土建维保的科技含量走在全国前列;用“国企姓党、造福人民”的初心提升责任担当力,下沉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样样争先。近年来,桥隧公司先后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模范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涌现出武汉“最美应急人”张仕炜,武汉市优秀团干韩鹏飞,考取了12本专业资格证书的“隧道运维特种兵”张月潭等先进典型。
“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桥隧公司进一步锤炼“四心四力”,将建设创新型团队摆到了首要位置,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团队的战斗力、组织力和担当力,全方位提升企业的运营服务质量、应急处置水平、科技创新素养和市场开拓能力,推动各领域工作全面创新、持续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
运维服务创新:打造城市隧道一流通行体验
9月28日,家住武昌的陈先生驱车前往汉口,进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后,沿线路面干净、灯光明亮、标识醒目,并没有因为穿行地下空间而产生不适感。“这里平时基本不堵车,通行感受也很好,是我开车过江的首选。”
这背后,是一场以“打造城市隧道一流通行体验”为目标的服务创新革命。
桥隧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莫海利介绍,城市隧道,尤其是长距离的穿江隧道,因深埋于地下导致空间相对封闭,光照条件、空气流通、保洁排水、通行能力相较于普通市政道路存在一定差别。5年来,桥隧公司“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日拱一卒的“微创新”对隧道保洁、光照、通风、标识、疏堵等日常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稳步提升服务品质。
看通风,隧道全线设有126台射流风机,将整个隧道作为通风管道,进行接力作业,将气体一段一段地往外吹,最终通过两端的大型风井排出去。监测系统会实时监测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一旦超标预警,就会自动开启通风系统,全力排风换气。
看光照,隧道对两端出入口的照明灯光进行了智能化控制,可与隧道外的照明强度保持一致,避免驾驶员进出隧道时因光线强度剧烈变化而出现的瞬间视线缺失状态。
看疏堵,隧道实现了全过程监控,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公铁隧道的车辆检测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报警,专业牵引救援车可做到2分钟出动,10分钟抵达现场,5分钟开始救援。“我们还配置了带有高压喷水装置的消防摩托车,以便实现应急情况下的快速灭火救援。”
通过努力,长江公铁隧道运营服务品质在武汉市城管委相关考核中持续位于前列,在武汉地铁集团每年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结果均为A级。
维保技术创新:地铁土建维修数据实现“云监管”
桥隧公司还是武汉地铁的“体检医生”,负责监测武汉地铁所有隧道、桥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渗漏、变形、裂缝、沉降等病害,及时发现并维修。
桥隧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孔令阳介绍,刚接手这项工作时,信息只能靠电话沟通、人工记录,原始且低效。为此,桥隧公司迅速牵头研发了武汉地铁土建维保检养修平台。依托该平台,让武汉地铁运营部门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小程序,一步拍照上传结构类病害信息,病害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后续的维修经过、验收结果、审核、计量,都可以进行记录。“每一处病害是由谁维修的,用了几根螺丝钉、焊了几条焊缝,都可以查询,实现了闭环管理。”孔令阳介绍,公司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哪些站点的病害较多,哪些维修团队的维修效率和质量更高,一目了然。“可以说,在土建维保领域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创新方面,我们走在了全国地铁行业的前列。”
应急体系创新:让地铁应急抢险更加高效有力
2021年7月,为应对超大线网应急需要,桥隧公司设立应急管理部,承担起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应急抢险任务。
“460公里的线网上,任何一处地方发生涌水涌砂等土建应急风险,我们都要及时赶到进行及时处置。”桥隧公司应急管理部副经理张仕炜介绍,为应对挑战,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成功搭建了一套完整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在应急预案上,公司结合既有应急救援经验,编制了一个综合应急预案、三个专项应急预案和30个现场处置方案,覆盖了武汉地铁可能遭遇的各种应急抢险情况;同时积极对过去处置的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形成案例汇编。
在队伍建设上,公司选拔了两支应急抢险队伍,分驻江南江北,进行日常训练、培训和演练工作。同时顺应国防动员要求,将聚焦主业与民兵建设融合创新,选送青年职工中的优秀党员、复转军人组建基干民兵力量,积极参加各类演练、集中轮训,进一步提高复杂情况下遂行应急任务能力。
在风险防控上,公司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巡查工作,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针对处在不良地质段的隧道,公司组织人员进行拉网式专项巡查,建立巡查档案;每逢汛期就组织人员对长江Ⅰ级阶地和穿江过湖的94个隧道进行巡查、预控风险。
在设备创新上,公司在全市229个地下车站存放“桥隧应急箱”,装上注浆球阀等快速应急处理工具,“这相当于医疗急救AED,可让地铁现场人员在‘大部队’赶到前进行应急处置,及早控制病害。”公司还对抢险设备进行了20余项小型化改造,形成了适应于运营线路车站和隧道内使用的“小、巧、灵、快”型设备,比如常用的注浆机就可拆成若干模块,由抢险人员背入车站、隧道后再拼装使用,解决了大型设备不便进出的难题。
图文:杨杭杭 丁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