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雄威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从六个方面全面归纳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坚定从教报国的政治立场
教育家精神首先表现在“报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标准,要求教育者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从教报国的政治立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衡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业务水平的高低,更在于政治上是否过硬。教育者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领导的教育事业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两者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广大教师认清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一方面要提高政治觉悟,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将党和人民的需要置于教育事业首位;另一方面,要躬身教育实践,潜心育人,甘于奉献,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为培育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而不懈奋斗。
强化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育家精神不仅表现在“报国”,也表现为“育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分别从四个不同维度对教育家的育人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为人师表是神圣的职责,教师的能力和品行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大先生之“大”在于修为之深,“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标识,要求教育者言行一致,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高尚的品行熏陶人;大先生之“大”在于育人之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只有运用精妙的育人智慧,以恰当的方法激励人,才能凸显教育深入心灵、春风化雨的良好效果;大先生之“大”在于功力之深,“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动力,要求教育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笃行不怠,勇于创新,以进取的精神感召人;大先生之“大”在于仁爱之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鼓励教育者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关爱学生,潜心育人,乐于奉献,以优良的品格感染人。
教育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水平,要求广大教师在道德情操方面,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学生;在育人智慧方面,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其优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躬耕态度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在仁爱之心方面,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学生、心系教育,严以律己、甘于奉献,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涵养胸怀天下的精神境界
教育家精神,也表现在“弘道”。“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教育家的襟怀格局和使命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全球视野和博大胸襟,为广大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精神财富生产、传播、积累的重要承载者。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聚焦中国教育重大战略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教育新篇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