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平芳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健康生活,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参与健身,主动健身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在全民健身计划推行过程中,我们要深层思考“广泛开展”的难点和堵点所在。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体育之自觉”,对于今天的全民健身事业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健身主要靠自觉,没有民众的体育自觉和主动参与,仅靠政府和组织的倒逼与引导,难有很大成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在广泛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中,从根源上看,不少民众还缺乏健身意识和健身热情,缺乏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事业从体育工作的一个环节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由此,足见全民健身在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保障性作用,特别是在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更有其不可替代性。做实做细全民健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种因素的合理配备,不能仅靠投入大量资金、开设健身场所、提供便捷健身服务等外部硬件设施就算完事,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以全民健身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寻找破局纾困之良策,找到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更新健身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就个人来说,体育运动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使人能克服现代生活的弊病。就社会来说,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现代体育理念植入民众头脑,形成共情共识,形成体育之自觉,知之、好之、乐之,这是我们应该常思常想并有意为之的。如今,发达的科技、便捷的媒介、强大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的“过河”工具,要持续引导民众树立起科学的健身观。
厚植健身基础。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素质教育,以期学校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些年来,作为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的开展仍不尽如人意,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和扭转。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喜欢体育是青少年的天性,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自觉方面有其独到优势,要精心编写相关体育教材、规划体育课程、规范体育教学、严格教学要求、严肃教学督导和评估,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浓郁健身氛围。推行全民健身,必须有崇尚体育、热爱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和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全面配合,从基础做起,从细小着手,树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观和健身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关注和执行的起点和落脚点。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建设,夯实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完善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让全民健身活动看得见、摸得着,点燃民众的健身热情,培养民众的体育自觉,形成热爱健身、人人健身的强大气场和良好氛围。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执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推广,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充分培育好、发挥好人们的健身自觉性。在今天的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全民健身是基础,也是关键和抓手,只有把全民健身工作做出成效,不断提供更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才能为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