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看看“头雁”怎么领 寻思“群燕”如何飞

啦哩啦谷景区风景宜人。

学员们参观雨霖村内的历史博物馆。

杜堂村木兰不夜城夜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通讯员 黄涛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9月中旬,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农旅融合、产业振兴,邀请了来自全省各地的15名村支书,选取鄂州、黄陂、江夏等地的振兴“头雁”乡村,现场采风、现场教学,挖掘他们的成功经验,探讨共同富裕之道。

“回去后要把自己村的农家乐升级”

秋日晴空万里,顺着峒山村黑白分明的柏油马路望去,两旁房屋的白墙红瓦中,村口处伫立的一块木牌分外醒目,上面写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个大字。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留下了这样的殷殷期盼,将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种子种进了每个人心中。

十年来,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他们种下水杉树,在树林里搭建起专业的户外帐篷,帐篷边是整齐的桌椅和烧烤架;在这近4公里长、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里,峒山村紧抓农旅融合发展思路,针对鄂州本地公司户外团建、假期家庭野营等客户需求,建成了能户外探险烧烤的升级版“农家乐”,还配套修建了接待中心、便利店,方便游客体验户外烹煮。

“回去后,我也要把自己村的农家乐升级!”坐在躺椅上,正在品茶的天门市蒋湖农场白湖分场党总支书记冯义若有所思,“自然条件相似的白湖分场也能打造这样的游乐园。”

峒山村集体产业更是百花齐放。在村头,占地面积500亩、共有24个鱼池的嘉禾水产将传统户外鱼塘改为温室大棚鱼塘,旨在指导水产养殖户淘汰低标养鱼池,进行中高端淡水鱼(如鲈鱼、鳜鱼等)的育苗和养殖。村中,由1000多种莲花组成的莲花池悄然绽放,目前湘莲基地已经培育出世界上1100种单品荷花,收集保存国内外莲藕种质资源1000多份。村尾,建有日光温室葡萄钢架连体大棚80亩的峒山葡萄基地,是村级农业发展公司建设的实体产业,今年已实现试挂果,亩产在1000斤左右,收入50万元;明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将达到3500斤左右,收入将突破200万元。位于峒山村的鄂州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已建成秸秆处理中心两处、秸秆及疫木收集点5处,生物质热解炭气油联产联供技术升级至第四代。

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告诉记者,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如今,全村60%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保守估计可达410万元,而在10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6万元;村常住人口也从800人,增长到2300人。

“这简直就是露天博物馆!”

“学员们,下一站我们预留了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方便大家拍照打卡。”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来到山坡顶,绿树掩映中,眼前波光粼粼的木兰湖让人豁然开朗,目光所及,湖边纯木打造的吊脚棚屋、红砖白漆建成的游客广场和四面玻璃采光的咖啡屋,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林间,一派旅游度假胜地之景。

其实两年前,面朝木兰湖,背靠木兰山的雨霖村还是一片荒山。这里曾经是一个荒废的鱼池,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打造,淤泥被全部清除干净,还养鱼种莲藕。雨霖村“啦哩啦谷”项目负责人左文娟介绍,“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给我们,并有几十多名村民在景区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该项目还把破败的牛栏改造成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在保留乡村完整格局下,打造兼具现代和古风的综合性旅游园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宿集群,其中不仅有企业投资项目,村民们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事业中,正在运营的民宿及农家乐有35家,平均每户年收入约15万元,参与旅游相关行业的直接就业人口约492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休闲农业部分占比达到了75%。

“这简直就是露天博物馆!”仰头目视屋檐的明清雕像,夷陵区龙泉镇青龙村党支部书记别庆义大声赞叹。近年来,雨霖村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背景,保护并修缮了13栋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把分散于湖北多个县市的原生态古民居文物建筑,集中搬迁、复建到雨霖村中。“现在过来旅游的人更多了,我家餐馆的收入从每年10万元出头,增加到近30万元。”看到村里的变化,早年在武汉做厨师的村民王旺生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乡办起了农家乐。目前,雨霖村正在运营的民宿及农家乐共有35家,平均每户年收入约15万元,参与到旅游相关行业的直接就业人口约492人。

乡村振兴,各美其美

“美好家园,要与村民共同缔造。”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的展览室里,回忆起过去产业起步时的经历,作为“讲师”的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天才说。学员们在他身旁站成一圈,若有所思。

十多年前,位于武汉市最北端的杜堂村默默无闻,这片穷山沟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种地收入微薄,村民们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面对没有发展旅游先天条件的杜堂村,葛天才另辟蹊径,依托杜堂村靠近5A级木兰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将村里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村民、企业、村集体分别占63%、34%、3%的股份,成立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以“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以湖泊花溪、乡野村落、花林田园为资源依托,同步推出11个主题园区,结合不同地势种植各类特色花卉苗木60余万株,在荒山上盖起了150亩的鸟语林,直接和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

今年春节期间,木兰不夜城成为武汉夜间旅游的新亮点,日均游客达3万人。

然而,景区越来越高的收入让部分村民“眼红”。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葛天才抱着“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度参与乡村治理,不仅让更多村民因景区而获得收入,还让大家共同管理景区。他投入400万元在景区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担任黄陂区姚家集街道“葛天才调解工作室”负责人,调解村民矛盾,而且也调处了景区与周边群众的摩擦纠纷,为生态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各美其美。“头雁”培训班的学员们还相继走访了其他成功案例。比如,海洋村引进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改造发展中高端民宿,打造农旅融合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元。李家店村农家畈同武汉文旅集团联姻,开发自然资源,打造“最美农家畈,最美农家饭”品牌。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巧借武汉市“三乡工程”东风,利用村湾内空闲农房资源,先后引进9家团体组织和市民,年租金达25万余元,吸纳当地10多家农户就地就业,带动村民年户均增收8000余元。

最后一晚的学习会上,学员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不能看时激动,回来后不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志勇叮嘱,希望参加学习的村支书对标对表找不足,因地制宜,探索本地的乡村振兴路径。

--> 2023-09-2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5180.html 1 看看“头雁”怎么领 寻思“群燕”如何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