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福州至厦门1小时可达

全国首条跨海高铁镌刻“湖北烙印”

高铁驶过泉州湾跨海大桥。 (通讯员 向昌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林晶 左晨

9月28日9时15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登上G9801复兴号列车从福州南站准时出发。当天,全长277.4公里的宁波至广州高铁福州至厦门、漳州段(简称福厦高铁)开通运营,福州至厦门行程缩短至1小时以内。

承建世界首座行车时速超过300公里跨海大跨斜拉桥、量身定制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设计融入海上大跨度简支梁建造技术……中交二航局、铁四院、中铁十一局等一批在鄂企业贡献湖北智慧,为我国首条跨海高铁打下深深的“湖北烙印”。

接力破解深水大跨难题

9月28日10时许,飞驰的高铁驶过泉州湾跨海大桥。只见泉州湾波浪滚滚,60多米高墩的大桥如一道彩虹飞架,160米高的贝壳形曲线主塔巍然矗立。坐着高铁看大海,感觉平稳舒适,只用100秒时间就通过了约9公里的跨海主桥。“这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的标段由我们建造。”同车的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刘福星自豪地说。

福厦高铁是我国高铁中桥梁结构最多样复杂的高铁,线路上桥梁林立,横渡湄洲湾、泉州湾与安海湾,穿越乌龙江、九龙江等大江大河,飞越既有的福厦、鹰厦等铁路,桥隧比高达85.1%。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FX-6标段,包含全线重点关键控制性工程——泉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桥梁领域的里程碑工程,大桥全长20.3公里,海上桥梁长8.96公里,为世界首座行车时速超过300公里的跨海大跨斜拉桥。

风大、水深、浪大,是跨海大桥的难点。刘福星介绍,为克服梁体吊装重量大、落位精度要求高、海上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项目部创新采用了顶推控制+拉索调整的无应力合龙技术,通过建立基于数字孪生的桥梁合龙施工三维场景,现场布置基于云端物联的数据采集网络,采用高精度传感器获取全天候关键参数。最终,大桥合龙精度达到毫米级。

为适应高盐高湿的海洋腐蚀大气环境,中交二航局、铁四院联合多家单位研发耐海洋大气腐蚀镍系桥梁钢,填补我国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的钢种空白。此外,新型阻尼器用于该桥,可抗8级强震。

中铁十一局承建的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是另一难点。该桥为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长14.7公里,海域施工长10.8公里。中铁十一局建设者先后攻克海上超长栈桥、潮汐区围堰、大直径深水桩基、主塔索鞍定位等施工难题,形成矮塔斜拉桥索鞍快速定位施工工法等30余项科研成果。

作为中国智能铁路最新科技成果的集成化应用,福厦高铁开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铁四院设计团队综合应用智能传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大跨桥梁与轨道一体化健康监测系统,研发集群式桥轨综合监测管理平台。

鄂产大国重器显神威

福厦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铁开始向深海领域发展,并在智能化领域更进一步,是中国高铁技术继续领跑世界的又一闪亮名片。由此衍生的一个个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也彰显了湖北建桥军团的实力大幅提升。

中铁十一局在湄洲湾跨海大桥架设40米箱梁,为此量身定制大跨度移动模架制梁机和世界首个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解决施工周期以及大跨度海上箱梁架设、现浇梁施工等难题。铺轨过程中,该局自主设计研发的BLCP500型两线长轨铺设机组,实现“走单线铺双线”跨线铺轨,填补了我国高铁机械化跨线铺轨作业技术空白。

中交二航局技术团队针对海上复杂环境特征,研发了精调防风工装,实现7级以下阵风及6级以下持续季风情况下的无砟轨道精调作业,同时通过研发跨海多联大跨径桥梁CPIII快速组网技术,降低风力对轨道精调连续作业的影响,最终实现无砟轨道轨顶标高误差小于2毫米。

--> 2023-09-29 福州至厦门1小时可达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5163.html 1 全国首条跨海高铁镌刻“湖北烙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