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

8月下旬至9月初,由省社科联组织的2023年社科专家市县行武汉课题组,围绕“武汉推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前往深圳、东莞、广州、武汉开展调研。

武汉已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也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全国性科技创新中心。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湖北打造“三基地、两高地”的必由之路,更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一步。新形势下,武汉高标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聚焦“驱动力、辐射力、竞争力、创造力”四个抓手,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双引擎”创新驱动力

加快建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抢占制高点夯实科研条件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武汉要实现“双中心”建设目标,需要有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核心支撑,应加快补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短板,聚焦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交叉性研究,激发在汉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以超常规手段加快推进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武汉光源等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以“优化提升一批、启动建设一批、培育预研一批、谋划部署一批”的紧凑步骤系统推进。同时要通过集群化布局、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抢占制高点,全面提振基础科研支撑。

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层次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以“团体赛”实现体系化创新。基础设施与高水平实验室相辅相成,形成科创“双中心”的关键架构。武汉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创中心,需进一步围绕科创优势领域,构建集约高效的多层次高水平实验室体系,要以原始创新带动技术突破,力争国家实验室布局武汉。要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契机,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平台优化重组、提档升级,发挥科技领军企业能动性,争取建设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明确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鼓励自我造血。以系列组合拳和团体赛,实现资源集约、力量集中的体系化创新。

扩大科技创新辐射力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提升战略站位,筑牢经济基础,做优产业空间。通过“空间延伸”奠定发展基础、“创新延伸”塑造核心动力、“价值延伸”带动经济增长,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强化东湖科学城的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全市域、全省域科技创新网络协同互联。要加快东湖科学城重点项目落地启动,以项目平台为牵引,鼓励新机制、新理念、新技术在东湖科学城先行先试,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网络协同的联动作用,健全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生产制造和产业配套在周边的发展模式,探索城市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全市域、全省域科技创新网络共建。

积极扩大光谷科创大走廊向外辐射范围,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新引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指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湖北省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应坚持世界眼光、突出未来引领,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布局科技前沿领域,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要支持武汉联合长沙、南昌等城市,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中心,将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至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同时,积极响应长三角、珠三角,构建科技创新互补链,形成空间关联紧密、创新能力强劲、经济发展活跃的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塑造科技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进而支撑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需更多以“用”为导向的创新活动,持续不断解决真问题、找到真市场、实现真应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中,塑造科技创新竞争力。

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进行定制化支持和考核。科学侧重知识探索,技术直接指导与服务生产。在武汉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应当针对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进行分类支持与定制化考核,让科研支撑技术,让技术服务产业。鼓励高校院所重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有用的科研”。

加快科教融合发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卡脖子”技术攻关。经过多年探索,武汉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内生创新机制。但在新形势下,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对产学研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应充分发挥科教基础优势,提升科教融合水平。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结合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发展规律进行持续探索;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支持的政产学研协同模式,实现科教一体、产教结合、多方共振的科创生态。

围绕重点产业构建平台化、融合化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效能。一是聚焦“965”产业重点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开展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设。二是深入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武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联动发展,鼓励企业跨界开展多元化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既需要有为政府的统筹协调启动建设,也需要靠有效市场激发创新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应围绕增强活力、优化生态目标找准“缺失”“低效”环节,针对性改革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的平台服务功能,补齐成果转化短板。深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扩大中试平台建设规模,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打通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通道;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平台,增强产业基金支持力度与产业金融工具覆盖范围,通过科技投资、科技担保、科技融资租赁等多措并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资源协调机制,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要以资源集成协同、供需有机互促、总体安全可控的“供应链思维”,系统性考虑科技创新资源的协调分配。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建设科技创新集成平台,综合提升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成果交易等要素的运行效率,实现科创资源高效精准链接,营造围绕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供应链新生态。

打造精准分类、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育体系,挖掘各类人才创新潜能。要以不同形式的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对科学家进行精准分类与灵活考核,以多种聘用方式灵活引进海内外领军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建立高水平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锻造青年人才队伍,充分挖掘复合型人才创新潜能,在实战中磨砺出一支讲政治、懂产业、擅管理的人才队伍。

(执笔人:杨道虹,湖北江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2023-09-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4870.html 1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