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夏峻 王文初
9月22日,走进公安县麻豪口镇黄岭村,只见宽阔平整的虾稻田集中连片,随风翻起重重稻浪。
“幸亏有了‘小田并大田’,今年可以全部交给收割机了!”村民蔡重庆指着自己的稻田说,“以前我20多亩地,分成了7块‘巴掌田’,又小又散,最远的两块田相隔一两里路,出钱都请不到收割机。”
蔡重庆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黄岭村有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000多亩,92%都是虾稻田。由于田块零碎、分散,基础设施较差,不方便机械操作,种养成本居高不下。
“村里早就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是虾稻种养收益稳定,农户田大多都是自种,不愿意流转。”村支书龚道平说,现在村里劳动力平均年龄57.6岁,面对高强度的劳作越来越力不从心。
去年,龚道平抓住全域国土整治契机,再次提出改田,农户仍然顾虑重重:“改田后,自己还能不能种?”“抓阄抓到差田怎么办?”“村干部会不会搞小动作?”龚道平带领村干部反复召开户主会,明确“承包权不变”“村集体统一托管、发包”“本地村民优先”“村干部不新增面积”等原则,双方渐渐达成共识。
三组率先试点,根据摸底情况和村民意愿,542亩耕地被划分为自种田、待转田、流转田三块大田,每块大田按“一户一田”分割为小块,统一编号,通过抓阄确定每家田块位置。最终,三组耕地从148块变为30块,田埂、高垄被推平,水塘、沟渠得以复垦,量一量,面积竟多出了29亩。
今年,黄岭村全面推行“小田并大田”改革,将全村2103块小田集并成562块;虾稻田四方沟也被改成两方沟,稻田面积增加226亩;通过“破埂除垄”,新增集体机动地325亩。调整到位后,全村耕地集并为4039亩流转田、2885亩自种田、2692亩待转田,催生出21户100亩以上的本土大户。
“改田之前,机械化率不到40%。今年水稻耕、种、收可实现全程机械化。”龚道平算了一笔账,改田后,亩均增收水稻30公斤、小龙虾15公斤,亩均利润增长899元。目前,已经有100多户村民返回家乡种田,抛荒田有“主”了。
近年来,公安县在不改变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通过“三块田”改革,探索出一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创新之路。目前,全县共形成流转田147.4万亩、待转田21.5万亩、自种田49.3万亩;28个村实现整村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80万亩,每年直接降低生产成本1.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