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邓丽玲 乐霞
墨水湖畔的武汉动物园,从空中俯瞰,67公顷的园区如同一座半岛,延伸进湖泊北部。园内又有飞鹤湖、马沧湖、天鹅湖三湖环抱,使得整座动物园如同漂浮在湿地湖泊之上,将武汉“国际湿地城市”的气质彰显无遗。
1975年,武汉市选址原汉阳苗圃,历时10年之久,终于在1985年2月建成武汉动物园并对外开放。一开始,武汉动物园定位为大型半自然场景式动物园——在这里,动物们除了铁笼之外,还拥有并不算宽敞的露天草地以及假山——这样的规划建设理念,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再加上繁育、科研成果丰硕,对外文化交流成绩显著,武汉动物园因此跃居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
到了新时代,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动物园的功能定位、价值理念有了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就应该是平等友好的。动物园不应该是人类圈养、围观动物的牢笼,而应该成为动物自己的家,人类逛动物园,应该是去动物的家里做客。
武汉动物园改造设计师黄炎介绍,这样的理念之变,贯穿于武汉动物园的改造始终,首先就体现在游览视角之变。改造时,武汉动物园在各个展区内设计建造了一套空中游览栈道,这些栈道会根据场馆地形的不同而上下起伏,从而使人与野生动物始终处于同一活动面上。比如,川金丝猴喜欢爬高到树冠上活动,栈道就修到半空中,与树冠平齐,让游客与金丝猴平视。而狮子、老虎等猛兽多在山坡活动,栈道就设计在坡底,“只要动物愿意,随时可以到坡底与游客隔着玻璃四目相对。”而在改造前,像“狮虎山”等景点均采用下陷式坑穴设计,人站在坑边看坑中的猛兽,像是高高在上的“征服者”,更容易让动物感到紧张、局促和不安。
改造中,动物们的空间福利也获得了提升。据悉,本次改造武汉动物园的占地面积并没有变化,但动物笼舍面积由原来的1.38万平方米扩大到了2.19万平方米,增加了近60%。黄炎介绍,整个园区通过挪腾转移,使原本分散的场馆进一步集中,成功化整为零,大大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从而让几乎每一种动物的活动空间都增加了。此外,因为有了蜿蜒曲折的栈道系统,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反而给游客一种园区面积变大了的错觉。
另一个值得点赞的设计,是给动物们预留了更多“隐私”空间。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动物繁育部部长辛浩介绍,动物们也有情绪,会因为心情不好、生病了、需要交配了等而需要独处。以前,因为空间受限,很难满足动物们的需求。而现在,很多动物场馆都增加了一个专门的非对外展示区,作为动物私属的户外活动场地,不对游客开放。在外场,则增加了更多可躲可藏的树木、草丛、岩石,“让动物们有机会去选择是否要面对人类,也是好的动物福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