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王海军 李聚森 李翀
金秋时节,漫步荆山楚水,感受乡村风华。
乡村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农舍俨然,美在稻菽翻涌,美在一张张欢快的笑脸。
乡村和,和在纵横阡陌的乡风乡韵,和在上墙入心的村规民约,和在现代文明与乡愁记忆的交织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湖北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荆楚乡村人居环境更美、公共服务更优、基层治理更有效、乡村产业更兴旺。
神形俱美 宜居便利
焕发和美乡村新颜值
一排排小楼房延续远安传统民居“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街巷里坊”的空间特色和“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的山水意境,加上建筑立面辅以文化石、毛石、青砖墙体作为点缀,别具乡土韵味。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清澈见底、流水潺潺。
这是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九子溪特色民宿呈现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远安县以打造全省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村容村貌整治、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为重点,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漳河、黄柏河、沮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治理河塘沟渠。“以前村里不少泥巴路,现柏油路通了,垃圾不落地,粪污不下河,环境越来越好!”洋坪镇三板桥村党支部书记谭东岳说。
从村容整洁的小提升,到生态宜居的大改善,形神俱美的乡村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
今年,我省按照《湖北省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明确的17项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制定省级清单。荆楚乡村,加速开启“美颜”模式。
村庄规划,勾勒和美画卷。截至上半年,各县市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布局,7832个村庄编制形成了村庄规划基本成果。
“硬件”升级,“软件”发力,优化公共服务。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8330公里;今年计划新建的79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全部开工;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村村通4G”,5G网络实现乡镇全通达,行政村通达率超过55%。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20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县级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105个、乡镇服务站点3785个、村级服务网点19344个。
美化村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将15万农村户厕建改纳入全省十大民生项目,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全部开工建设。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上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4.88%,新增完成8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2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在13个脱贫县的16个乡镇,探索开展偏远地区小型化、分布式垃圾处理试点,保康县过渡湾镇依托低温裂解焚烧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
方寸之间,捯饬出“富春山居图”中的一席之地。宜昌市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创评,以家庭“小美”推动乡村“大美”。截至目前,累计授牌市级“美丽庭院”400户,参与创建村庄数1323个,村庄覆盖率100%。
产业为本 提质增效
开拓强村富民新路径
9月,走进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成片成片的黄鳝网箱养殖鱼池,在阳光下闪着银灰色的光。正是下午,鳝农印元兵向网箱投食,不时拎起看一看,喜形于色:“今年是个好年成!黄鳝即将开秤,抓紧喂肥一些!”养殖700口网箱,印元兵去年赚了近80万元,今年干劲更足,愈发期待。
先锋村是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几乎“家家养鳝,户户赚钱”。众多“印元兵”们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2022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6万元。
今年,这条小小黄鳝已“游”向全省。省委农办出台支持黄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仙桃黄鳝”打造为全省唯一的黄鳝区域公用品牌,并从苗种繁育、绿色养殖、标准制定等七个方面加以扶持壮大。
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我省实施强县工程,聚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实践证明,既要不断推动农业由种养加工向精深加工等高端价值链延伸的“纵向融合”,又要持续拓展农业与研学、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横向融合”,才能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融”出效益——今年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3个,总数达到246个,带动19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160万农户抱团发展,户均节本增效10%。新增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促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截至7月底,全省乡村休闲旅游接待9720万人次,综合收入1121亿元,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亮”出品牌——我省全力打造江汉大米、赤壁青砖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构建“10+16+N”(10个全国性的、16个全省性的、N个市级层面的)品牌体系。组团参加第五届国际茶博会、上海东湖美食节等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推介湖北农产品,潜虾龙江、洪湖莲藕、房县花菇、赤壁青砖茶走进大市场。上半年,我省新增“二品一标”企业115家、产品228个;1月至8月,农产品出口总额195亿元、同比增长45.2%,排名全国第6、中部第一。
“流”出活力——我省加快要素赋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出台“虾十条”“猪十条”“鳝七条”,以及高标准农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重要政策措施,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为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解决融资难,我省将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制订“楚天英才计划·乡村振兴人才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
产业振兴,强村富民。上半年,全省18个村镇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10个“十亿元镇”、8个“亿元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5元,增长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2,同比缩小0.04。
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王书记,昨晚暴雨过后村道两旁树木倾斜,既影响出行,又存在安全隐患。”9月20日上午,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村民曹彩霞在“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喊话”村党总支书记王鹏 ,并附上一张照片。照片里,村道旁的几棵树东倒西歪。当天下午,王鹏安排人员加固修复,解除安全隐患。
一部手机让“村民说事”,实现诉求“一键直达”;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党务、村务、财务状况,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开展共同缔造,村民线上攒积分、兑好礼……今年,我省上线“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短短4个月,全省2064个村“安营扎寨”,服务近30万村民。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直接关乎乡村和谐有序、产业健康发展、村民幸福安康。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打造乡村治理的“湖北升级版”。
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全省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组织群众“说”、动员群众“做”,不断拓宽参与途径,不断丰富参与方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探索出“幸福村落”“活力村庄”“红色屋场”“小院说事”等多个场景式说事形式。
在“咵天说事”中,乡村治理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十堰市打造全域四级社会治理中心,开展访、调、仲、诉全链条服务。秭归、宜都等多地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悄然淡出。
坚持试点示范,不断深化乡村治理实践——
蔡甸、大冶、宜都、秭归、宜城、仙桃作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试点示范任务。蔡甸区针对村级组织工作负担偏重等现实问题,创新推行减负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服务清单“四项清单”,减包袱、划边界、晒权力、强服务,搭建党建引领下区街村三级联动、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宜都市形成了“村规民约+家庭诚信档案+积分制”集成化治理经验,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枝江市仙女镇建立“四事议事”机制、蕲春县漕河镇飞跃村用心开好“三个会”等,一大批乡村善治村镇脱颖而出。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新境界——
自治方面,深化自治实践,探索湾组治理;法治方面,强化法治资源下沉,辅警、公益律师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德治方面,深化“一约四会”,厚植文明乡风;在数字化方面,开发“鄂参与”,实现乡村“云治理”……
逐梦沃野绘画卷,和美乡村看今朝。荆楚大地,一个个有形有魂、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渐次兴起,阔步迈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我省明确17项乡村建设重点任务
7832个村庄编制形成规划
新改建农村公路8330公里
2万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村村通4G”
5G网络实现乡镇全通达
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建成县级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105个
乡镇服务站点3785个
村级服务网点19344个
开工建改农村户厕15万座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27家
营业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74家
新增上市后备企业72家
全省上市农业企业达到13家
全省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35个
协议金额1639.16亿元 增长18%
1—8月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195亿元
乡村休闲旅游接待9720万人次
综合收入1120.74亿元
党建赋能乡村善治
11个乡镇、120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6个县市区成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2509个行政村配备辅警22126人,全省所有村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2064个村入驻“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
服务村民近30万,村民说事2548件
制图/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