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向着光明 一路前行

——唐一禾艺术回顾展侧记

祖与孙 素描

女游击队员 油画

穷人 油画

田头送茶(画稿) 水彩

七七的号角 油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李霞 实习生 曾楷越

9月19日,由武汉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向着光明——中国美术馆藏唐一禾艺术回顾展”在汉开展,展出20世纪中国美术先驱唐一禾先生作品54件,结合文献和历史遗物,力求完整呈现唐一禾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收藏唐一禾作品后的首次出京巡展。武汉是唐一禾的故乡及先生求学并从教的武昌艺专(湖北美术学院前身)创办地,展览在武汉举办,别具意义。

家人艰辛护画义捐

唐一禾作品首次回汉集中展示

展览分“七七号角·时代先锋”“远涉重洋·以艺报国”“大爱无私·义捐遗珍”三个篇章,全面展现唐一禾短暂生命中精湛的艺术造诣、崇高的艺术理想与炽热的爱国情怀。

中国美术馆馆藏唐一禾油画、素描等作品共计74件,几近唐一禾存世的全部作品。其中的63件来自2007年唐一禾夫人熊明谦在家人支持下的捐赠义举。

唐一禾之子、著名艺术家唐小禾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忆起母亲艰辛保护父亲作品的往事。他说,父亲不幸去世后,母亲将其画作卸下来,卷成卷,随身带着。“家族里面有人劝她把画作卖掉补贴生活,当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我母亲坚持不卖,抗战胜利后从江津的农村到重庆,到万县,到宜昌,再到武汉,一站一站地搬回来。”

历经颠沛流离,唐一禾存世作品极少。这些作品更显弥足珍贵,亦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宝贵遗存。

此次展览新增了唐一禾家属在清理物品时新发现的2幅油画风景写生及《胜利与和平》创作稿,使我们得以进一步窥见唐一禾艺术的总体面貌。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称,作为2023年度中国美术馆与武汉美术馆馆际交流项目,唐一禾先生作品回汉首次集中展出,是美术馆将高质量藏品“活化”的重要举措。武汉美术馆历来重视地域美术的梳理和研究,希望观众通过此展深入了解武汉的历史文脉,通过解读先生作品,重温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遗产。

投身抗战宣传

《七七的号角》被称为

油画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唐一禾,1905年生于湖北武昌,曾就读于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1933年,他与常书鸿、秦宣夫、吕斯百、曾竹韶、王临乙等人发起成立“旅法美术协会”。1934年冬毕业回国,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西洋画主任。1944年,唐一禾与长兄唐义精乘船赴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与“全国师范教学会议”,因江轮倾覆不幸罹难,年仅39岁。

唐一禾生前怀揣“以艺报国”梦想,将人生追求、艺术创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他投身“五卅”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铁狮子胡同惨案图》。他参加北伐革命军,随军做政治宣传,画了很多宣传画,随军印发。

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期间,唐一禾非常刻苦。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曾获学院“罗马奖”,作品曾参加法国春季沙龙展。因为家贫,接济时常中断,但他坚持一面做工,一面学习。晚上还要步行十多里地到私人开办的画室去画人体素描,创作人体素描达三千多幅。

学成归国后,唐一禾以笔为枪,以画为媒,投身到抗日宣传的洪流中。1935至1936年,他构思油画《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凝聚力。他画了许多劳动人民的速写,为这幅作品准备素材。抗战全面爆发后,唐一禾带领艺专师生毅然走出象牙塔,痛斥侵略者暴行。他组织学生画了40多幅数米高的抗日宣传画,在街头流动展览,其中一幅大布画《正义的战争》就悬挂在武汉关。这些作品鼓舞了群众抗战士气。

唐一禾代表作《七七的号角》,即是在国难当头之际真实的时代写照。画面表现一支由青年学生组织的宣传队奔赴城乡进行抗日鼓动的情景,模特为武昌艺专的学生们。唐一禾画出样稿,拟创作成宽约三米的大幅油画,因当时绘画材料匮乏,最终未能实现。现仅存油画草稿,为中国美术馆建馆时征集收藏。《七七的号角》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油画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油画《胜利与和平》创作于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但作者坚信日本法西斯必然被打垮,中国人民一定要站起来,和平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用艺术表现现实

“到民间去” 为时代写照

唐一禾的作品是他短暂生命历程中艺术理想与人生追求的呈现。抗战的经历使他主张“到民间去”,注重从现实出发,直面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深入刻画抗战民众和劳动人民内心的苦痛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油画作品《女游击员》描绘了一位容貌端庄、身体健壮、神情坚毅的持枪女游击队员,展现其坚强不屈的巾帼英雄形象。《村妇》画出一个丰满的山村青年农妇背着幼儿,拎着自养母鸡去赶场的情景。《厨工》是学校食堂工人老郑的肖像,将一个热爱平凡工作、忠厚而沉静乐观的普通人画得惹人喜爱。1944年他创作的油画《田头送茶》,描绘一个农妇送茶到田头,给正在做农活的丈夫倒茶,流露出真挚而纯朴的感情。这是唐一禾最后的作品,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这些作品以自觉的、强烈的责任感为时代写照,成为20世纪中国艺术不朽之作。

唐小禾接受采访时说,父亲去世时他只有4岁,没有太多记忆,随着他慢慢长大,从母亲那里知道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母亲将父亲的作品放在我们的小房子里,我们和这些作品朝夕相处,并从父亲的学生口中听到有关父亲的事情,我受此影响,立志学画。”唐小禾说,“用艺术表现时代,表现现实,唤起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父亲的艺术对我影响最大的方面。”

唐一禾的学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刘国枢曾谈到,唐一禾先生的创作理念让他朦胧的艺术理想开始清晰,那就是艺术家必须关注现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称,在“以艺报国”的前辈中,唐一禾先生以其人品、学品、艺品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艺术辛勤探索,为教育忘我献身”

矗立一座时代的丰碑

展览现场复原了唐一禾先生的画室,画室里面的旧画架、画箱背后,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唐骁介绍,1938年7月,武昌艺专校舍在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中被毁,学校西迁。唐一禾带领学生先行迁到宜都,沿途宣传抗日。校长唐义精从废墟中找回部分教学设备逆流而上。最终,师生们在四川江津县德感坝镇一个叫“五十三梯”的地方重建校部,在山坡上用茅草搭建起画室,创造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这些老物件可以说是一座丰碑,见证了以唐一禾先生为代表的武昌艺专的精神传承。”唐骁说。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周峰说,唐一禾先生将赴法留学之所学,与中国传统绘画原理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该校百年学脉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教学思想和精神风骨也对该校凝练形成“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一禾曾就读的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他培养的学生刘一层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学生刘国枢成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奠基人。

展览开幕式上,三所学校均发来贺信。中央美术学院在贺信中说,老校长吴作人曾评价唐一禾“为艺术辛勤探索,为教育忘我献身”。唐一禾先生的艺术人生正如展览主题——“向着光明”,他用一颗赤诚之心,以画笔为矛,关照和描写中国社会现实,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之路,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抗日救亡题材作品。先生留下了“到民间去”的创作思想,启迪着后来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者。

--> 2023-09-22 ——唐一禾艺术回顾展侧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4104.html 1 向着光明 一路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