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合作社“链”农户 协会“链”企业 公司“链”产业

小小红安苕,“链”上大市场

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挖红苕。(通讯员 张发喜 摄)

红安县二程镇西林村红苕丰收。 (通讯员 汪冠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子靓 徐军乐

这是一份红安苕产业发展成绩单:

种植面积24.2万亩、产量59万吨,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6位;

加工销售企业45家,开发系列产品100多种,加工总产值24亿元;

全国首个甘薯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湖北十大乡村产业。

成绩可圈可点,问题也不容忽视。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品牌效应不强,制约着红安苕产业发展。

补农业产业短板,黄冈提出,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破性发展强县富民产业,专业化方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发展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企业整合起来,把体系建立起来,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红安把红安苕作为“1+5”特色农业龙头产业,通过建立农业投资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分散种植到统一生产 619家合作社联结12万余农户

秋分至,红薯甜。

“种地有人帮,节本又增产,‘土坨坨’还真变成了‘金疙瘩’。”在红安县城关镇铁山村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脱贫户宋凤英高兴地说。

加入合作社后,宋凤英仅分红就有8万元,加上务工收入,年收入近10万元。

而在2018年前,宋凤英家种了200亩红薯,不偷懒,不惜力,却过着穷日子。为何?

投入不科学。用的是多年前的老种苗,管理也粗放,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红苕没‘卖相’,贩子不愿收。”

产品难销售。曾经,宋凤英卖红苕唯一的方式就是用麻袋装起来,拉到镇里的集市上,一斤也就七八角钱,连成本都保不住。

供需难对接。有什么品种就种什么品种,有时送上门的市场机遇也抓不住。

和宋凤英一样,铁山村家家户户种红薯,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种出了红苕却换不来钱。

“一家一户规模小,就组织起来闯市场。”2017年,当时23岁的陈洋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铁山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多方调研后,他成立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宋凤英等38户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他们只管一心一意种,品种我来选,市场我来找。”陈洋介绍,合作社采用“统一种苗培育、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回收销售、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

在红安县政府帮助下,陈洋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第一年就繁殖出100万余棵脱毒苕苗,亩产量从1000余斤增至4000余斤。

引入加工型济薯26、鲜食型紫檀红、淀粉型济薯25等新品种,实行分级分类错峰销售,大果进商超,优果走电商,小果进餐饮。

2018年,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还是抱团力量大!”跟着陈洋干的脱贫户感叹说。

6年间,陈洋的合作社从最初的38户,发展到如今107户社员,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辐射带动红安县40多个村、37个农业基地,形成一条“公司+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发展模式。

一花引来百花开。红安不断探索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全县619家合作社,带动12万余农户发展红苕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场 产业协会聚拢120家企业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

经过多年发展,红安从事红安苕产业的市场主体有336家,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方面。但大部分企业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形成分工细化的产业群。

去年5月,由政府主导、红薯产业协会牵头,将12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红苕产业市场主体纳入协会,抱团联手,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擦亮区域公共品牌。

协会会长王基容坦言,过去,红苕市场价格混乱,低的卖8角一斤,高的卖2元一斤,价格差距大,市场混乱。

将企业组织起来后,协会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红薯销售市场价格,给企业提出合理的销售建议。同时约束企业根据协会的建议指导价进行售卖,不能随意压低价格,恶性竞争。

去年7月,协会牵线搭桥,红安县家缘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52吨红薯,以每吨2100元的价格,卖给福建连城红薯加工企业,比以往自己销售每吨高出500元,多赚了12.6万元。

去年9月,网络大V谷哥徐志新带货红安苕,2个月销售400万斤。协会联系4家种植大户,实现如期供货。

“过去,如果电商企业一家家跟种植户谈,大概率谈不拢。”协会秘书长李意直言不讳地说,电商要品相好,红薯单个重量在0.3斤至0.8斤。种植户挖出来的红薯,一般只有30%能供应给电商,剩下的70%,电商不愿要,种植户不愿丢。

如今,通过协会对接生产加工企业,以保底价收购剩下70%的红薯,种植户不亏本,电商也可以买到满意的红薯。

抱团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王基容表示,协会将以共建共享的模式,打造能“产”会“卖”的红苕产业集群。

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 农投公司“缺什么补什么”

8月31日,红安国有农业投资平台——湖北省红农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农业产业发展缺什么,国资平台就补什么。”红农投资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农业发展需要,集团出资设立湖北省红农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红安县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红安县城乡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

副县长陈怡介绍,以供应链思维改造农业重点产业链,红安以农业投资平台为支撑,对内整合、对外合作,打通资源、资产、资金转化通道,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供应链。

做强供应链——

城乡供应链公司以县级公配中心为依托,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联通。正在建设的红安县物流配送中心,涵盖自动分拣、物流配送、冷链仓储、电商综合服务等功能,打造华中地区甘薯交易中心;建成11个乡镇综合服务站,379个村级网点,有效促进红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

延伸产业链——

加强对将乡红、根聚地等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精深加工产能。

特色农产品公司加快推进“湖北省薯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红安苕产业链产值年增长10%以上。

提升价值链——

打造独具特色的红安苕文化IP,创作红安苕艺术形象LOGO、宣传口号、文创产品、歌谣歌曲等,通过“IP”强大的号召力,促进红安苕产业链延伸。

积极探索“红安苕+旅游”“红安苕+康养”“红安苕+工业”“红安苕+研学”等产业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红安苕主题公园,实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融合发展。

--> 2023-09-22 合作社“链”农户 协会“链”企业 公司“链”产业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4085.html 1 小小红安苕,“链”上大市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