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毛晓娜
沮漳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跨山丘、越平原,奔流344公里,在枝江市七星台镇入江。
孙家港村是七星台镇有名的蔬菜村,与沮漳河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过去,因尾菜丢弃、废塘淤积、水体黑臭,村里一条长约2公里的水渠成了“龙须沟”。
近3年间,孙家港村变了模样。该村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截污、活水、兴产业,流域“毛细血管”变清变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小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截污
对黑臭淤泥“刮骨疗伤”
白墙黛瓦、小桥卧波、水清岸绿……初秋时节,孙家港村尽显江南风情。
过去的孙家港村啥样?“水渠太臭了,大家都绕着走。”村民孙孝虎提到的水渠与村同名,也叫孙家港,是大家眼中的“龙须沟”。
七星台镇是枝江有名的“菜篮子”,孙家港村是该镇的蔬菜种植村。
3年前,孙家港旁有多个蔬菜加工厂,不少尾菜未经处理,随意堆积在港渠旁,腐烂变质,气味难闻。水渠沿线,还有养殖场,禽畜粪污直排港渠;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随意倾倒,环境不断恶化。
村党支部书记时小平介绍,当时,村里人最迫切的愿望是改善居住环境。可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环境治理从何下手?
大家想到一个人——孙小华。“80后”孙小华是土生土长的孙家港村人,十几岁就外出闯荡,如今是一家知名环保工程企业的区域负责人。
在村里邀请下,2019年底,孙小华回村建设家乡。
虽有多个重大环境工程整治经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孙小华大吃一惊。
从哪里着手?孙小华从走访村民开始。
“港渠里有多个排污口,还有不少暗口”“这一带经常淹水,建筑基地要抬高些”“水路要改道,重新设计走向”……
听了村民建议,孙小华心里有了底,决定把工业领域的环保科技手段应用到乡村水环境治理中:截断黑臭水体污染源头、构建村级雨污分流体系、挖起1米多厚的黑臭底泥“刮骨疗伤”……
历经两年多努力,占地面积35亩的荒坑废塘和绵延2公里的破败港渠,逐步变成水清岸绿、环境清新的生态湿地公园。
变美的孙家港,会不会是个“盆景”?一开始,村里人都有类似担心。
活水
五公里水渠连江通河
村民的担心,也曾是孙小华的顾虑。
沮漳河故道在孙家港村留下40多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如果这些湿地彼此孤立,治理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个“盆景”,死水一潭,健康的水体也难逃发黑变臭的命运。
“流水才能不腐。”孙小华在推进孙家港生态公园湿地建设时,一个关于水系连通的更大设计规划出炉:从长江提水为该村生态补水,水经湿地循环净化,再排向沮漳河,最终汇入长江。
示意图显示,一条长约5公里的水渠串起七星湿地,连江通河。跟随孙小华的步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孙家港村四组的一处湿地旁,只见杨柳依依,荷花绽放,习习秋风吹来水草的清香。
70岁的村民孙官德说,过去,一道塘埂将这块湿地一分为二,两边水流不活,臭不可闻。
2022年春节后,孙小华带领大伙治理这处湿地,首先挖掉塘埂,建起一个水流相通的涵箱,上面铺设一条水泥路,既保证水系连通,又方便村民出行;保留生长了20多年的柳树,还原自然和谐风光;新建生态岛,供鸟儿栖息。
湿地中央,四块太阳能光伏漂浮在水面,喷头水花四溅。“这是太阳能泵水增氧。”孙小华介绍,喷水的动力来自光伏板发电,每天喷水6小时,定时可控。
湿地岸边,佛甲草等绿植郁郁葱葱。“我们选择的是低维护草类,减少人类干预,让大自然恢复净化自愈能力。”孙小华说,环境好了,成群鸟儿纷纷飞来,在这里筑巢、觅食。
从点到线,从面到域,如今,孙家港村治理的成功案例,已推广到七星台镇。
总面积260余亩的许家湖湿地、孙家港湿地、中心港小微湿地先后建成。海拔35.8米、宜昌市地势最低的杨林湖中心港湿地,两岸花红柳绿,也成了水鸟钟爱的栖息地。
兴业
生态田园综合体见雏形
318国道旁,一座占地面积10余亩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引人注目。走进大棚,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正在进行草莓秧苗移栽的最后准备工作。
“这里将建成立体可升降的草莓采摘园,10月份开门迎客。”孙小华说,该采摘园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作业,用手机自动精确控制,温、光、水、肥等参数将集中呈现在大屏上,一目了然。
这是孙家港村打造七星生态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小华介绍,该生态园集设施农业、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水生态环境治理、农旅观光、研学教育于一体,主打“循环牌”。
据统计,孙家港村尾菜年产量约60万吨。“过去,尾菜处理让人头痛;今后,将变废为宝,被吃干榨尽。”孙小华说,当地尾菜分三段处理:新鲜尾菜脱水变成牛羊的青贮饲料,尾菜发酵产生的热量用于磷石膏的煅烧和烘干,剩余的残渣和水进入水肥一体化系统,还田肥田。
眼下,七星生态田园综合体已见雏形,一期工程建成,乡贤会馆、藏书万余册的同心书屋、特产展示馆等配套馆厅对外开放;二期重点建设百亩四季采摘园、50亩休闲垂钓园,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期七星湿地、生态养殖、设施渔业;四期智慧农田建设正有序推进。
建设生态园,就业机会多了。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时凌江回到村里,成为园区的一名特种机械驾驶员,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每天8小时,工作规律,收入稳定。”时凌江每月收入五六千元。
和时凌江一样,该村45位村民常年在生态园务工,他们参与园区建设、种植养殖、餐饮服务,年均收入6万元至8万元。
环境美了,有了产业支撑,昔日落后的小村庄一跃成为枝江市的先进村。“住得舒服,荷包鼓了,咱们的幸福指数不比城里人差。”村民孙孝虎脸上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