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轩 杨霖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今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要求,党中央有决策部署,湖北就有实践探索和坚定行动。教联体作为一种创新办学模式,是指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为了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推进教联体建设的工作部署,把这项工作作为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省印发了《关于推动县域教联体建设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为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作出机制性安排。
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是政协协商的重点。9月19日,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推进县域教联体扩面提质”协商建言。
会前,省政协按照统筹“三要素”“三维度”工作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组织省各民主党派、部分委员、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委托武汉地区部分院校政协委员、专家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形成多项调研成果。
会上,省政协副秘书长梅雪作主题发言。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武汉轻工大学支部主委陈新代表致公党湖北省委会,省政协委员、省民建秘书长姚从升代表民建湖北省委会,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黎虹代表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省政协常委、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左明章代表教育界,孝感市政协副主席谢新才代表孝感市政协,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程斯辉代表省教联体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作协商发言。
坚持高位推动 推进建设共谋共治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编制教联体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建立由教育、编制、发改、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和住建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优化管理结构。实践探索“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联体—学校”的管理架构,充分释放教联体功能。
注重统筹规划。根据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强县工程总体规划,以及人口变化趋势、教育承载力和教联体建设等情况,及时制定完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逐县编制中小学、幼儿园10年布局建设规划;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陈新就推进我省县域教联体提质增效提出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坚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扩大共同参与主体,整合高校、政府、社会智力资源共同参与;建立外部保障机制,创新教职工编制配备,统筹教师岗位管理,完善教师招聘方式,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构建完整考核机制。
坚持教师为本 推进师资共用共培
探索柔性流动机制。坚持教师为本,综合考虑县域学校总体分布、通勤出行、管理效率、教学效果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县域教联体组成校的校际半径,因地制宜选择教联体建设形式,采取先临近辐射再全局推进的教师交流方式,渐进式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实施意见,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交流轮岗制度,出台教联体教师交流管理意见办法。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出台购房优惠政策。
姚从升就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提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建立补偿机制,为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流动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尊重教师主体,听取合理诉求;健全考评办法,做到择优选派,有序安排;完善配套措施,有效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持续提升省内师范类院校为县域中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范生的力度。支持和鼓励省内高校深度参与县域教联体工作。区分学科组建名师工作室。
黎虹就教师交流保障机制建设提出建议:健全优质师资下沉机制,重点引导城区骨干教师向乡村流动;加大师范教育培养力度,引导高校、地方协同创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同步实施“共同讲学计划”;提升乡村教师培训质量,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组织名师工作室;强化乡村教师激励保障,推动各地设立城乡交流轮岗专项经费。
坚持考评激励
推进评价共测共进
树立鲜明导向。把教联体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列入市县政府年度考核具体指标;将教联体发展情况、成员校提升情况,分别纳入教联体总负责人,以及其他成员校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健全指标体系。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教联体增值评价标准,聚焦学生学业成就、教师教学提升、社会认可程度、区域辐射效应等指标,引入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评价反馈。建立贯穿全程的考评推进制度,坚持“月调度、季推动、半年评估、年度考核”,实行末位约谈。
构建督导平台。建立省市县联动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平台,动态调度县域教联体指标数据和差异系数。开展线上评估,构建“教联体学校上传指标数据和佐证材料、评估专家开展网络问诊、督导组进行实地督查”的工作闭环,同步建立共性问题、差异情况、正面典型、负面事项“四张清单”。
程斯辉就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提出建议:实行多轨并行、实施分类评价,结合地域实际、突出特色评价,促进校际融合、强化捆绑评价,立足发展初心、侧重增值评价,实现民主集中、开展共同评价,着力科技赋能、注重数字评价,加大政策保障、加强评价应用。
坚持系统施策,推进治理共建共享
提升治理效能。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教联体建设工作指南。更好发挥省级层面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指导市县完善教联体建设章程,明确牵头学校、成员学校特别是总负责人“责、权、利”,实行清单管理,让行权履责更加公开高效。
推进数字赋能。推进“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启动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广泛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通过“跨域联教”“在线走教”,有效弥补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涵盖“精品课程+特色应用+学习社区”的全省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左明章就发挥数字化优势助力教联体建设提出建议:加快建设教联体数字化支撑体系,研发一体化教联体数字化平台,逐步构建区校数字化资源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与运维机制,建立经验总结、模式迭代、应用推广等机制,确保数字化赋能的典型经验与模式能够出得来、用得好、推得开。
凝聚建设合力。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省级层面出台推进家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环境育人工程,学校重点引导家长循序渐进提高科学教育孩子能力,家长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共建良好育人生态。
谢新才就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提出建议:科学编制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联体统筹谋划,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