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9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 刘鸣

阅读提要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本质,也是繁荣发展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性特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突出的包容性”,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明的演进、繁荣、进步,都与其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特性紧密相联。从历史、价值和实践三重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包容特性,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开放包容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包容性源远流长、无远弗届,生于微且成于著。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本质,也是繁荣发展的文化基因。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中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华夏文明共同体。春秋战国时代,各大思想派别如儒、墨、道、法等交织碰撞,塑造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特色。秦汉时期及其后,尽管政治和文化上存在统一,但不同的民族与地区文化依旧具有鲜明的个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盛唐时期,多民族交融、文化繁荣达到高潮。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成为文化交流的盛地,各大宗教与文化在此和谐共存。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智慧,包容外来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特性受中华哲学影响深重,强调“和”而不“同”,倡导不同文化和谐共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作为文化的使者,推动了中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中华古代文明的演变,得益于东亚大陆的多样性环境和农牧经济背景,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思想,形塑了独具特色的包容性文化。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乃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引进中国,中华文明始终展现出其博大的包容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展现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使中华文明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也正因此,中华文明才能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强大的感召力、多样的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彰显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变迁连绵不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智慧,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矗立不倒。其突出的开放包容性特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成为其核心特质,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为其塑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突出的包容性使中华文明能够融合多种思想与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当今世界,开放与包容的特质使得中国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合作与共享的姿态,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并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尊重。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历史视角和全球化的思维,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全球各国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利益,以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的愿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融合了中国智慧与世界价值,旨在平等尊重、共同推进各文化的繁荣,不仅为中国找到了发展的道路,更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共荣提供了新的思考与路径。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世界和平发展铺设道德桥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所承载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哲理,打破了“国强则霸”的历史逻辑,展现出更为开放和谐的大国崛起模式。从现实角度来看,包容性鼓励跨越文明隔阂,通过文明互鉴解决冲突,凝聚共识,实现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避免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对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以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摒弃了短视的零和竞争思维,倡导以共赢共荣创造命运共同体的共生的大国风范。

在开放包容中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最新形态,体现着新时代的新的特征、新的诉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应当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起磅礴力量。

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彰显了实践基础上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是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外来文化在本土的土壤中扎根并蓬勃发展,进而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汇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证明,中国人一直将对文化的自觉、独立和自信视为民族生存与繁荣的关键。人民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的力量。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更来自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因此,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的全面认知,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命力、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认同。

始终秉持开放包容,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底蕴。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各国文明相互交融、交流互鉴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借鉴优秀文化成果,不仅可以丰富本国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因此,倡导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理念,不仅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09-1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3521.html 1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