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东宝区栗溪镇大泉村

“大瓦屋”旁看变迁

大泉村“大瓦屋”正门。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阳萍 春梅 恬敏

巍巍青山立,潺潺溪水流。

9月7日下午,烈日炎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荆门东宝城区驱车向北50多公里,来到了群山怀抱的栗溪镇大泉村4组,但见一处连片老屋场依山傍水而建,青砖布瓦,飞檐斗拱,尽显古色古香韵味。

从地势上看,大瓦屋坐西南朝东北方向,屋前稻田片片,溪水穿流;屋后山岗起伏,松林涌涛,修竹摇翠,俨然一幅山村古居图。

“这片老屋场俗称‘大瓦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了。”大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强介绍,大瓦屋距栗溪镇约11公里,由3座独立门户连接而成,左中右各一户,均为四合院式结构,五正五厅,现存的大瓦屋只有中、右两户,左户仅剩一面残墙。

记者走近大瓦屋保存最完整的中户,十几米长的外墙一片斑驳,有近3米高,门楣左边墙上立着一块青铜色牌匾,上书“荆门市历史建筑 中共荆钟县委旧址”等字样。大门楼两侧上方的两级马头墙上,均饰有彩绘图案。门槛、门墩为石制,外部均刻有梅、兰、菊、竹等不同图案,古朴典雅。

跨过中户约半尺高的门槛往里走,大门两侧嵌有外圆内方雕格花窗,饰“福”或“寿”,中间是个大天井,左右两侧有厢房、回廊、边弄和两层阁楼,身后是当时小姐住的绣楼。前厅和两侧厢房墙体为青砖砌筑成斗墙,马头墙高耸凌空;正房堂屋为土坯砖砌成。

68岁的乡贤吴永泉是大瓦屋的历史见证人。“村里原来有两片大瓦屋,是贺姓、陈姓两个大户人家比着盖起来的。”他回忆,相传贺姓人家先从外地迁至丽阳驿(现钟祥胡集北)做官或经商,为躲避战乱,贺氏家族最终落脚大泉村,经历了第四代始兴到第六代败落,大瓦屋是贺氏家族最兴旺时期留下的产物,其后代早已不知所踪。大瓦屋屋顶的龙头、狮头都被人掰断毁掉了。

1948年到1949年的大瓦屋,还是大泉小学校园。曾任村小学校长的吴永泉老人说,另一片大瓦屋的主人陈氏在外地做过官,后家道中落,瓦屋后被子孙分拆,“陈家大瓦屋建得比贺家还豪华,但现在啥都看不到了,只剩几块大石头,附近的陈家台子还住有陈氏家族的后代。”

大瓦屋的红色文化也很丰富。吴永泉回忆,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大瓦屋曾为中共荆钟县委的驻地,荆钟县委医院、被服厂曾设在大泉村,村民代传富曾是当地游击队员,后加入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复员返乡后曾任乡武装部长。

史料记载,大瓦屋曾是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中共湖北省第四地委等驻地,李先念、陈少敏、沈因洛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指导革命斗争。

在大瓦屋天井前厅,斑驳的墙壁上,留有两段黑色手写标语。其中一段写着:“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落款“《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摘录自毛主席著作的字迹,穿越岁月的长河,仍清晰可辨。

李德强介绍,2005年,东宝区政府将大瓦屋列为区级重点文物挂牌保护,2015年拨款10万元维修加固。近年来,大瓦屋累计接待红色研学、党史学习教育等参观者1万余人次。该村已启动红色故事、红色文物征集活动,为建红色展馆做准备。

去年,曾在正大集团做过饲料销售的村民代中宝回乡注册了一家生态养殖公司,在村里租了110亩山林荒坡,散养“跑跑猪”,还种了5亩冬桃、杮子树,准备搞采摘游。

“去年我卖了200头猪,赚了30万元。”代中宝告诉记者,今年他吸纳村集体入股20%,预计村集体年分红六七万元。

--> 2023-09-15 东宝区栗溪镇大泉村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3054.html 1 “大瓦屋”旁看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