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保护20条自然风道 优化54条人工风道

城市“新风系统”为武汉送清凉

经多年的节点提升改造工程后,武汉南岸嘴滨江公园绿树成荫,秋季成片的栾花美不胜收,成为江城秋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9月14日,“秋老虎”反复时,武汉南岸嘴滨江公园绿意葱茏,经常有市民前来休闲娱乐,一道分享这份独属江边的凉意。

“哪怕是隔几条街、过一座桥,风吹得就不是那个味了。”常年来此慢跑的刘先生心存疑问。

“地处武汉南北、东西两条主风道的交汇点,这里的风力强劲,自然清凉。”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乔亮亮如是解答。

根据新近发布的“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五大行动三年行动方案,已“追风”十余载的武汉,今年将优化升级城市头顶的“新风系统”,继续为江城送清凉。

风从哪里来

规划建设城市风道,提高城市“新风系统”的循环效率,是全球不少大都市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

德国慕尼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将通风廊道引入城市规划的实践,日本东京也已建立山、谷、海、陆、公园结合的五级通风廊道系统,引入海风、河风、盛行风为城市“解暑”。

武汉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三面环山,散热困难,天生“火气”就大,但近年却悄然退出了我国“四大火炉”的行列。这,与武汉的风道建设不无关系。

作为全国率先启动风道规划的城市,武汉在2006年就结合城市特点,规划了六大生态廊道。2009年提出打造“降温型”园林城市时,该市更是提出打造六条风道,将郊外的“清风”引入中心城区,并带动城区内部的水域、山体、绿地等人工风道,实现城市“自主呼吸”。

“武汉城区夏季的风,主要从东边和南边吹来。”打开武汉市地图,乔亮亮向记者形象展示武汉的风道分布——

由南向北,辽阔的长江、梁子湖、汤逊湖将徐徐清风“快递”至江城;由东向西,来自幕阜山、大别山的凉意,经九峰山、东湖、沙湖、汉江,最终抵达三镇千家万户。

在这两条主要风道旁,府河、武湖、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6条生态绿楔和一众人工风道同步建设,加强“新风系统”在城市内部的微循环,一步步拆解中心城区集中连片的城市热岛。

“风道建设本质上是区域结构或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区域层面风道建设是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说,武汉在风道规划建设中,持续加大自然风道保护力度,主动控制高强度建设、完善开敞空间系统增补人工风道,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

优化“新风系统”送风效率

尽管武汉的风道规划历史较长,但由于早期城市建设和布局的限制,市民们对它所带来的“福利”感知度并不高。如何让凉风劲吹?

根据已发布的“通风”行动方案文件,武汉将加强城市重要风源保护,加强“新风系统”的供风能力,重点保护北向、东向、南向区域风源,并严格保护东湖、严西湖、九峰山等面积较大的水域山体。

同时,保护既有自然风道、改善新增人工风道,优化“新风系统”的送风效率。自然风道明确最小宽度不低于200米,共识别划定20条自然风道。人工风道以自然风道为源头,选取具备一定通风潜力的路径,最小宽度不低于50米,共形成54条人工风道,畅通“毛细血管”。

在今年试点建设的武汉新城中央公园风道项目中,该市规划了长约7000米、宽100—200米的自然通风绿廊。设计团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了风道模拟,让建筑与风道形成的夹角更适合风在城市中自由流动。

为了将风道规划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武汉还将在风源和自然风道范围内实行建设项目准入规定。风源范围内仅允许建设以生态保护、景观绿化为主的公园及其必要配套设施,严格控制滨水临山地区的建设密度、高度,自然风道范围内准入建设项目必须满足低强度、低密度、高绿量的要求。

“此前,武汉市审批建筑项目已经增加了风环境评估环节。如果建筑在风道垂直方位的占立面过大,将无法通过审批。”乔亮亮介绍,今年该市计划将正式出台相关规定,让风为城市留白有法可依。

--> 2023-09-15 保护20条自然风道 优化54条人工风道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3006.html 1 城市“新风系统”为武汉送清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