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通讯员 饶传军 柏玮
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由南向北纵贯竹山全境。
竹山县人民检察院能动履职、创新履职,聚焦堵河流域环境资源保护,扎实开展“助力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活动,倾力守护堵河流域秀美山川。9月4日至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该院检察官到多个办案现场开展“回头看”。
能动履职——
“扎眼砂堆”引出一桩检察公益诉讼保护耕地案
公路下农田里堆积如小山的砂石已清运一空,经过覆土修复,一度被占用的耕地恢复了种植条件。
看着眼前的改变,前往一处农田开展“回头看”的竹山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第四检察部主任童艳辉等欣喜不已。
“当时我们办案归来,开车经过这里,突然发现公路下农田里堆着大量砂石,很扎眼,当即停车,询问了解。”童艳辉对记者说。
检察官调查得知,被占用的耕地属于两户人家,占地2亩多,被一个石材老板租下堆放砂石。
在充分调查、固定证据的基础上,检察院随后组织相关方面召开磋商会,推动整改落实,让长期被占用的耕地恢复种植条件。
竹山检察成立生态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用心用情用法守护好堵河小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
作为“中国绿松石之乡”,竹山县绿松石资源开采历史悠久。今年初,时值枯水季节,办案团队干警在巡河中发现,堵河左岸一段河道上,有村民在开挖冲洗绿松石矿渣,从中“淘宝”。
“用铁铲、抽水机等工具设备,采挖历史遗留在此的绿松石矿渣,就地抽取河水冲洗,严重破坏河道地貌,大量泥沙矿渣被冲进堵河水体,破坏水质。”承办检察官说,村民们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还存在失足落水等安全隐患。
透过“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检察院第一时间将线索通报给县河湖长制办同步开展协作督办。
经过联合调查走访,检察院随后对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单位分别立案,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县河湖长制办下发交办通知书,督促行政单位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处置。
行政单位迅速行动,组织人员、机械对河道进行平整,将冲进水体的淤泥、矿渣等进行清理。开展惩处教育,视情节对查获的工具设备予以暂扣或没收。在下河道路等关键处设置围挡护栏和警示牌、电子监控点,并成立联合巡查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防止有人再次进入。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河道地貌恢复了,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竹山县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张波受访时说。
记者现场看到,眼下正值丰水期,事发河段河道已为碧水清波所淹没。
当地表示,进入枯水期后,将加大巡查力度,“防止出现反弹回潮。”
创新履职——
主动联合八地检方共护小流域秀美山川
堵河,又名“陡河”,因其水流落差大、形陡而得名。
9月4日,记者从竹山县城出发,沿着堵河右岸的国道,驱车南行,一路山清水秀。
“堵河流经陕鄂两省九地,为形成保护合力,我院主动与另外八地检察院沟通会商,建立起案件办理、线索移送、通报反馈、生态修复、业务交流等协作机制,着力形成堵河流域监督共治的保护大格局。”竹山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侯小丽介绍。
今年7月6日,堵河流域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机制暨第一次联席会在竹山召开,来自湖北十堰竹山、竹溪、房县、郧阳、张湾、茅箭,神农架林区和陕西镇坪、平利等9地的检察机关共同会签《关于建立堵河流域检察机关跨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
两省9地检察机关通过建立十余项工作机制,在涉堵河流域开展跨区域协作,共治共享,共同推进堵河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让堵河流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坚持协作联动,力促监督共治同向发力。在此之前,竹山检察积极与该县监察机关、侦查机关和行政机关协作联动,建立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圣水湖湿地公园环境保护等协作机制。今年以来,通过深化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紧密衔接,共办理流域治理公益诉讼案件29件。
严惩非法采矿、非法狩猎、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今年共办理刑事案件15件19人。
治罪与治理并重。在办理破坏环境资源刑事犯罪案件中,竹山检察探索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将刑事处罚和生态修复有效衔接。去年以来,累计督促行为人增殖放流各类鱼苗21万余尾,补种树苗上万棵等。今年5月以来,另有10余名破坏生态环境者通过义务清理河道、制作环境保护宣传牌、担任义务护林员等方式,承担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责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针对生态检察监督难点问题,我院与行政监管部门一道,强化数据共享和工作协作,建立相关法律监督模型发现多条线索,办案成效初显。”侯小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