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银平
9月11日17时,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中文图书区依然座无虚席。据报道,自9月9日起,该区域开放晚馆,在3月至10月期间延时开放至21时,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借阅和学习需求,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用书香点亮夜生活。大一学生小许和同学席地而坐:“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比我们学校图书馆更丰富,我们白天的课排得比较满,现在开放晚馆了,下了课都能赶过来读读书,充充电。”
文化场馆开启“夜读模式”,不少地方已在积极行动。以宁波图书馆为例,开启“夜读模式”一周之后,其单日图书借还册次比暑假期间的最高峰值增长了近1000册次。过去,面对“公民阅读率普遍不高”等文化发展瓶颈,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矛盾,很多上班族在8小时工作时间里,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去图书馆借阅,而下班后图书馆等文化场所通常已关门闭馆。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阅读需求”之间的脱节,使得借阅图书的机会受限,削弱了公众的阅读热情。事实证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只要公共文化机构愿意根据大众文化发展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及时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看似“相对疲软”的文化热情,是可以被“点燃”的。
近年来,人们对文化发展和文化服务提出了多元化、个性化、高水准的新要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思想、开放模式等等,也应该根据公众和时代要求,进行适时调整和改革,强化为民服务的职业内涵,始终坚守为公众提供精美精神食粮的初心使命,及时破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预约难”-“开放时间有限”等发展难题,满足群众的新需要。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益性和反哺性是它应该承担的服务职能。“夜读”“夜场”等尝试,正是通过公共文化机构和公众需要的协同共振,打造书香四溢的精神地标,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