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融合与交流催生灿烂楚文化

——首届长江文明论坛畅谈接续千年文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长江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江经济带如何共同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9月12日,首届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长江沿线省(区、市)高校、科研和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开展交流。

湖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介绍了长江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他举例说,长江流域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黄梅。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距今约6000年。“卵石摆塑龙”躯干长4.46米,由各色卵石摆塑而成,周边另塑有鱼、蛇等。“这说明当时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信仰,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王巍说,湖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城背溪“太阳人”石刻、屈家岭高温黑釉陶器、天门石家河古城、武汉盘龙城等都是见证。

“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贡献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介绍,长江中游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比如石家河遗址等,拉开了中国史前文明快速发展的序幕。

长江中游已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达20余座,绝大多数分布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作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已具有都邑性质,不断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长江中游向前发展,因而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交流融合,让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形成期,长江流域有三大文明高地,分别是上游的宝墩—三星堆遗址、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下游的良渚遗址。长江中游地处北通中原黄河文明,东西接长江上下游的中枢地带,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其最大的特色。”论坛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灿烂的楚文化来源于融合,得益于交流,大量的考古发现都印证了这一点。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说,只有中国完整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黄河、长江都处于北温带,在以往气候变迁中,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黄河长江交相辉映,都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都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说,长江与黄河在距今5000至4000年前,诞生了文明社会和早期国家,如良渚文明和屈家岭一石家河文明。“在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出现时期,黄河流域也发现有多座4000多年前的都城遗址,例如陕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等。“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并行发展的。”王震中表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源的,长江和黄河是并存的两大舞台。如果用大江大河来表述中华文明,则可以称之为“河江文明”。

专家呼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更重视统筹与协调

论坛上,长江沿线专家都对如何传承和发扬长江文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何让文物“活化”等议题备受关注。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当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经济地位最重要,承载的战略任务也更重。”他建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更加重视统筹与协调,并有条件成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域。

“十年前的博物馆是给考古人看的,现在的博物馆应该是给大众看的。”对于博物馆建设,王巍认为,不但要有东西看,更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所以要阐释好文物,让老百姓通过文物能知道先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有启迪。

数次“出圈”的网红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前馆长方勤说,要重视年轻人,用年轻人适应的方式去讲好故事,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比如信息技术等来“活化”文物。

--> 2023-09-13 ——首届长江文明论坛畅谈接续千年文脉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2608.html 1 融合与交流催生灿烂楚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