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郭之
科改的目的,是建立健全由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采访湖北三家“科改企业”,透过科技型国企提升科技创新力的“小切口”,看到未来国有企业创新制胜的“大方向”。
【调研问题】如何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渠道
【调查样本】广济药业:强强联合让科技成果转化再提速
9月1日,在光谷生物城湖北广济医药科技公司(简称“广济医药科技”)实验室内,“嗡嗡嗡”的试管振荡声、“漱漱漱”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几名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穿梭于各个实验平台。
广济医药科技于去年成立,由长江产业集团所属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济药业”)与中国科学院博士黄阳滨为首的研发团队共同组建,专注于做药品化学合成。
作为湖北省属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广济药业是全球维生素B2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备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两条工艺路线,拥有生物发酵制造基地和化学合成制造基地。黄阳滨师从著名科学家刘新垣院士,30年在一线从事新药研发、孵化与转化,主持研发的40项创新药进入IND、NDA程序,或获得临床批件、新药证书。
一个拥有市场渠道,一个握有创新成果,两者“牵手”,可谓强强联合。
广济医药科技成立后,在光谷生物城医药园建设了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期硬件投入高达3000万元,并配备一系列高端设备和研发平台。同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实行核心团队持股。“我们持有公司10%的股份,在一定时期,可以放大到30%。”黄阳滨说。
科技型企业改革内生动力最强,相应地,科改政策坚持“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眼下,广济药业正在构建“研—产—销”一体化模式,加强各方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据介绍,长江产业集团拟与国药控股深度合作,整合旗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打通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全产业链上的企业需求,共同打造市场化运营、全生命周期项目管控、有公信力的“湖北省药品MAH转化平台”。同时,联合省内医药龙头企业探索设立MAH转化专项基金。
“这意味着,我们科技公司能通过提出药品上市许可的申请,获得药品注册证书,以自己的名义将产品投向市场,这将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黄阳滨称。
上半年,广济药业已完成9项专利申报,公司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获得批件,非布司他片、氨基葡萄糖等多个研发项目取得进展,高流动性B2入选湖北省经信厅2023年高质量发展专项,阿维巴坦钠入选湖北省科技厅2023年重点研发专项。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全球独家的非转基因VB2项目在欧盟的注册工作。
【调研问题】如何留住核心技术人员,激发人员创新潜力
【调查样本】泰欣环境:股权激励稳住科技人才
8月31日,上海泰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泰欣环境”)传来好消息:入选垃圾焚烧领域关键装备产品推荐名录,并获得年度用户推荐奖。
泰欣环境成立于2008年,是最早进入垃圾焚烧烟气治理行业的企业之一。2018年6月,为拓展环保科技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湖北联投集团旗下东湖高新集团以发行股份并配套现金的方式全资并购泰欣环境,开始跨行业整合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及垃圾焚烧相关业务。
签订并购协议之初,双方约定了原创始股东在三年内要达到的业绩目标,如果超额完成目标,则对超额部分按照30%的比例进行分享。2020年底,泰欣环境原创始股东超额完成业绩承诺目标并顺利退出。
持续发挥原民营企业的市场基因,泰欣环境还推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赵清华,原东湖高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他放弃原有职务,转聘成为泰欣环境总经理,并按照市场化选聘机制组建经营团队。经营团队三年一个任期,如果期间不能完成经营业绩目标的80%,则会面临被解聘的压力。
“同时,探索利用股权激励、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赵清华介绍,截至目前,公司32人出资1169.5万元参与股权激励试点,持股比例接近1.65%,原有核心科研人员一个都未流失。
如今,泰欣环境在垃圾焚烧烟气治理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达30%,自主研发SNCR炉内脱硝技术、低温SCR脱硝技术、“近零排放”全工艺等多项烟气处理技术均为国内首创,拥有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50项,主编及参编5项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2022年3月,泰欣环境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在以赵清华为核心的经营团队努力下,泰欣环境总资产已从2019年的6亿元增长到11亿元,年均净利润由0.6亿元增长到1.1亿元,年均上缴利润超亿元。
【调研问题】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创造相对自由宽松和大胆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主动性
【调查样本】湖北交投科技:用科研成果转化值替代营收完成值
在湖北交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交投科技”),以前研发人员既要做研发,又要承担市场营销任务,这让很多人都无所适从。
用科研成果转化值替代营业收入完成值作为考核评价指标,心无旁骛搞科研开发,这是该公司在科技创新上的新思路。
今年年初,交投科技成立智慧交通技术创新中心。“以前,我们叫产品研发事业部,面临研发和经营的双重考核,很难聚焦研发创新。”交投科技智慧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如意介绍,机构改革后,研发人员面向生产做科技攻关,为产业发展做技术支撑。
机制改革只是第一步,如何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才是根本。今年5月,智慧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干部职工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来自公司各部门共51人报名,通过逐一选拔、考核后,最终有14名员工脱颖而出,分别担任创新中心综合服务组、产品规划组、软件开发组等部门组长。”交投科技人力资源部部长曹雯婕称。
去年刚刚硕士毕业的段凯,通过竞聘成为创新中心产品规划组副组长。上岗以来,他干劲十足,围绕高速公路隧道低碳、节能,带领团队完成三峡北翻坝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控制项目规划,研发了一套智能感知设备系统,研究成果已在鄂州机场、十巫、宜来等高速项目推广。
随着该公司改革内部机制,奖励的杠杆变了,以前的以岗定酬变为以效“论薪”。
罗如意介绍,结合公司市场需求,中心制定了一个全年计划表,设定33个内部“揭榜挂帅”项目,以项目完成情况确定绩效和工资发放标准。同时,在岗位设置上,技术、管理双序列并行且向技术类倾斜,让科研人员有“奔头”。
目前,交投科技已成为湖北交投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每年研发投入约占营收的8%,研发成果逐步产业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