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7日

做强枢纽经济 赋能先行区建设

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

由省社科联组织开展的2023年社科专家市县行活动第三场调研深入宜昌,本次调研以“湖北打造‘世界级宜昌’的路径探索与战略研究”为主题,为宜昌加快枢纽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和策略。

打造世界级宜昌,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内在要求,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积极响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举措。

枢纽赋能是关键支撑

枢纽经济是指以交通枢纽、信息平台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建设,重点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召开的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战略。

宜昌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处在中国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大动脉交会点上。打造世界级宜昌,综合交通枢纽是关键支撑,宜昌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当前亟需依托世界级重大工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港口型物流枢纽优势和作用,打造内畅外联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

全面深化交通枢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做到前瞻布局枢纽经济,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集聚力、竞争力,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赋能宜昌未来发展。“赋能”的思路在于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规律,持续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城区集中集约发展。“赋能”的路径为交通枢纽-产业枢纽-城市枢纽,这三个阶段依次演进并相互促进。

“枢纽赋能”,就是通过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疏与聚,从交通枢纽、产业枢纽和城市枢纽赋能宜昌未来发展,提升宜昌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世界级宜昌建设。处理好枢纽与产业的关系,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使交通枢纽跃升为产业枢纽;处理好枢纽与城市的关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以产聚人,以产兴城,使产业枢纽进一步跃升为城市枢纽,形成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局面。

破梗阻,畅通交通枢纽

宜昌通则长江通,中部活则全盘活。宜昌要在长江黄金水道“通”“联”的问题上做文章,推进三峡航运实现新突破,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转运体系。通过优化过闸方案、推广标准船型等进一步简化流程,提升过闸效率,挖掘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潜力。以三峡坝上坝下两大主要港区,即茅坪港、白洋港为核心枢纽,通过港区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及先进的转运设备,实现水铁公高效联运。加快建设地方铁路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项目,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效率。研究完善内河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业流程,推动多式联运技术专利发明及应用,加强信息互联共享。加快推进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完善翻坝转运系统。促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拓展“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商品车滚装翻坝”等一批具有宜昌特色品牌线路。实施港口靠泊能力提级扩能工程、绿色智慧港口创建、多式联运试点示范、航道数字化一体化融合发展等重大水运工程。加快建设以翻坝转运、三峡旅游、多式联运、工业输出为特色的全国内河一流港口,打造三峡航运中心。

打造更高势能对外开放平台。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八大开放平台和各类口岸联动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以宜昌为铁水转运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长江中上游多式联运中心,推动宜昌更好从长江走向世界。

促融合,建设产业枢纽

宜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需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枢纽对要素的集聚作用,培育和延伸产业链,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培育供应链物流发展新动能。立足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供需双方有效对接、要素资源优化整合、经济循环高效畅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坚持“成体系、降成本、壮龙头、上水平”,加快搭建结构明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完善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融合资源、生产、销售、金融等要素,搭建磷化工产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宜昌建设全国精细磷化中心提供强力支撑。建设专业的第三方危化品仓库,提升宜昌港及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综合服务能力。构筑服务产业链的骨干线路、仓储节点和商品集散枢纽,建成立足长江中上游、辐射长江流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国家级航运交易所。加快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货物集散中心。大力推进三峡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建设。

培育枢纽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向链主企业集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要素向平台聚集。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做大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建设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国家级合成生物创新先行区和特色化学药基地,全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建设宜荆荆恩国家级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和宜荆荆中药材精深加工体系。做优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强化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努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电力装备、智能装备、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商业航天动力和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推进“电化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

提能级,打造枢纽城市

为实现两个能级要求,宜昌要以都市圈腹地为依托,提升资源要素的汇聚能力,通过持续增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能力,推动枢纽城市发展,提升城市能级。

塑造山水宜居城市样板。推动城市紧凑型、组团式发展,扩大发展纵深,提升城市极化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深化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三度管控”,以世界级标准建设“活力北岸、风景南岸”。加快城市品质提档升级,持续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高标准打造公园城市,扩大绿量、提高绿质、丰富林相,实施水系连通、引水润城工程,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移步亲水、四季见彩”。积极发展高品质住宅,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高水平建设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整体适老化老年友好型社区。促进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商贸等重点领域服务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提升区域辐射能力。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聚焦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提升宜荆荆都市圈辐射引领带动能力。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积极探索共建园区、飞地园区、伙伴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持续开展区域产业协同行动。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打造区域性活力中心、消费中心和金融中心。

(执笔人:叶学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青,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 2023-09-0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1763.html 1 做强枢纽经济 赋能先行区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