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1日

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

——“三种针法”绣出县城品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唐萍 吴亮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推进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湖北,县城为超过3600万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是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

但长期以来,县城管理品质不高的问题饱受诟病——“建设像城市,管理像农村。”县城管理品质如何提升?“绣花”功夫管理县城,这根针到底应该如何绣?

8月25日,全省县城管理品质提升现场会在石首召开,进一步明确思路、聚焦重点,加快推动县城管理提质见效。

串山连园

打造城绿相融格局

湖北,山水资源禀赋优越,不少县城都是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但在部分县城,高楼耸立、楼盘扎堆,城市天际线被遮挡破坏,看不见青山绿水。

石首是江汉平原上独特的山水之城。现场会当天,与会人员来到了石首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园观摩。漫步陈家湖绿道,湖中碧水荡漾,林间小道上跑步散步的市民们络绎不绝。绿道边观景平台、廊架、景亭、座椅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据介绍,近年来,石首按照“环湖建公园、滨河建绿带、水系连通建绿网”的思路,新建1400米生态绿道和19.4公里城市绿道,建成南岳山、陈家湖、山底湖3处综合性公园和37处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山、水、园串点成线形成绿色景观生态圈。

石首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绿道将公园、绿地等点线成网,不仅串起了沿线风景,装点了百姓生活,更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跑步道、骑行道。

“围绕山水城做文章,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省住建厅负责人提出,要以江湖河库等水系为纽带,统筹安全、生态、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以林荫道、绿道、滨水蓝道串联整合各类绿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形成“蓝绿”生态网络。

除了以自然山水为生态基底,还要想方设法增绿。省住建厅负责人表示,要利用各种金边银角、闲置地块、桥下空间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把绿色福利搬到群众家门口,让市民转角遇到“美好”。其中特别提到,在园林绿化项目设计建设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地山水人文底蕴,打造具有本地风貌的特色园林景观。

据统计,近三年,全省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3781公顷,新建口袋公园777个,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0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2.25平方米增长到14.09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从32.77%增长到37.58%。

营造场景

集聚人气添活力

现场会上,“场景营城”这一概念被频繁提及。“场景营城”,即与在地文化有机融合,以统一的文化符号输出,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新空间,营造更具幸福感的城市。

石首已有探索。在山底湖公园,石首将山水资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开放6800平方米绿地共享空间;风雨廊桥外观设计上融入范蠡墓、刘郎浦、望夫台、照影桥等“绣林十景”元素,与山底湖公园交相辉映,已成为市民望山亲水、观景赏绿、作画写生的网红打卡地。

让城市可阅读、可慢行、可感知,石首在公园内配建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城市驿站,打造提供充电、厕所、阅读、饮品等服务的共享空间。公园、绿道边的“光交箱”和窨井盖印刻麋鹿、江豚图像符号,尽显城市特色之美、人文之美。

枝江也在现场会上分享了“场景营城”的经验。比如不断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健身场所,植入清吧、网红书吧等“第三空间”,丰富公园场景建设,持续提升城市人气。

“植入新场景新业态,可使绿色生态空间获得持续性的经营收入。”省住建厅负责人表示,各县市要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引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动漫电竞、时尚潮流等元素培育打卡点、网红街,植入茶吧、清吧、露天电影等新业态,丰富群众生活消费场景。

群众参与

延伸城市管理触角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

彭超平是一名快递员,也是一名网格“啄木鸟”。在送货途中,他看到路面破损、公共设施损坏或绿地脏乱,都会停下来拍照上传。石首数字城管指挥平台收到信息后,便会安排城管人员立即处理。

像彭超平这样的网格“啄木鸟”,在石首有5200多名。他们活跃在石首市城区的各个角落,专门围绕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挑刺”,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石首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为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石首推出“啄木鸟”每提供一条有效信息即可积10分,累计50分便可在市民之家或社区进行物品兑换制度。

“提升精细治理水平,要坚持共同缔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省住建厅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把城市管理和服务延伸下沉到社区,建设社区城管工作站,建立居委会、城管、物业、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协调议事工作机制。

--> 2023-09-01 ——“三种针法”绣出县城品质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41000.html 1 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