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4日

大爱无疆60载 妙手仁心践初心

2023年8月,第27批援阿医疗巴特纳分队联合中资公司为巴特纳省综合医院捐赠医疗物资。

莱索托卡齐大坝(非洲第一大坝)。

援莱医疗队看望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并进行捐赠、义诊活动。

1965年,第1批援阿队员为患者诊疗。

2013年4月,阿尔及利亚为纪念我省向阿派遣医疗队五十周年特发行官方纪念邮票。

莱索托卫生部大臣给抗疫专家组成员颁发当地民族最高荣誉。

援莱医疗队为当地儿童巡回体检。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涂大椿6批次12年参加援阿工作。

2011年10月,中国在阿国光明行眼科专家为阿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援莱妇产科印贤琴医生为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

援莱针灸科医生赵欣给脑瘫患儿针灸治疗。

阿尔及利亚人民英雄纪念碑。

阿尔及利亚第一大港“中部港”。夕阳下的马塞卢(莱索托首都)。

“我思念阿尔及利亚那片遥远的土地,牵挂与我们携手的阿尔及利亚医生,还有医治过的病人。”

我国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从未间断。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是湖北向阿尔及利亚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10周年。一个甲子,一代代湖北白衣天使用妙手仁心,浇灌出朵朵绚丽的中非友谊之花。

白衣天使赴重洋 援外华章六十载

1963年4月6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由湖北省骨干医生为主要成员的24人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辗转10天,经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拉巴特,最终抵达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义达市。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由此掀开了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

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义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据第27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赛义达分队队长雷利荣介绍,每当沙尘暴来袭,就算门窗紧闭,沙尘暴过后“屋里沙尘都有几毫米厚”。当地生活贫苦,医疗条件简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除了面临严峻的生活环境,最大的问题还是信任危机。阿尔及利亚的医疗主要是西医,百姓对中医的认知几乎是零。一开始,当地居民对中国医生和医术半信半疑。然而不久,中国医生便以精湛的医术发出一张亮闪闪的名片。

初到阿国赛义达省医院,医疗队收治了一位腹部肿块女患者,经剖腹探査确诊为脾脏包囊虫病,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经査阅当地医学资料发现,这种病在草原属多发疾病,药剂师吕学修经过研究,短期内试制出检查试剂,成功为其后患者确诊治疗。“我的手术是中国医生给我做的!”一位患胃溃疡幽门梗阻的病人,在赛义达医院由中国外科医生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病愈出院后,骄傲地向身边人夸耀。

中国援阿医疗队到当地以后,不仅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患者,从多方面大大拓宽了医院的医疗范围,还陆续填补了大型外科手术和疑难重症治疗的空白。

赛义达医院的声誉很快传遍了阿尔及利亚各地,中国医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湖北医疗队巡医的足迹从此不断向广袤的北非草原延伸。

竭尽全力治病救人,是中国援阿医疗队的使命初心,引领着他们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断手再植术、首例全鼻再造手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60年间,湖北医疗队在非洲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用真挚的情谊和高超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的百姓。

“真主的艺术”“来自东方的白求恩”“中国医生”……已成为非洲人民心底最温暖的名字,也逐渐成为一张烫金的“中国名片”。

“在国内,找到一名像我这样的医生不难。而在阿尔及利亚,我能发挥更大的价值。”现年60岁的涂大椿是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2002年至今,他先后参加6批援阿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工作12年间,他做了约3000台手术,几乎每台手术他都亲自为患者缝合伤口、打石膏,并将患者从手术室送到病床上。这些年里,他曾连续三个月从每天早8时值班到晚10时,下班后连水都不想喝。

我省是全国派遣援外医疗队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目前承担着阿尔及利亚和莱索托两个非洲国家的援外医疗任务。60年来,我省先后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706人次,诊治患者2757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87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75余万例,抢救危重病人20余万人次,接生约208万新生儿,并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受援国成功进行心脏、断手断肢再植、颅内深部肿瘤、全鼻再造等高难度手术;开展530余场次的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为受援国培养医务人员1.8万余人次,为促进受援国卫生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患者,其他队员也和涂大椿一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患者解除病痛,哪怕再苦、再累、再难。

接力传承写大爱 不负使命显担当

环境艰苦、语言不通、饮食不便、思乡之苦……重重困难包围着援助医疗队。支撑着他们的,是中阿人民间的深厚情谊。

1965年11月,薛进被选派到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城市赛义达的一家医院工作,时年29岁的薛进,是当时援非医疗队队员中最年轻的医生。

1966年的一个黄昏,一位音乐家带着自己的小女儿急匆匆地来到医院。小女孩的左下颔不小心受伤,需手术缝合。对薛进来说,这台两小时的手术难度不大,经过精心治疗,几天后小女孩便康复出院。

半年后,这位音乐家带着女儿再次登门找到薛进说:“薛医生,你太棒了!你看,几乎没留下疤痕。”音乐家带着妻子、女儿,专门在医院礼堂演唱民歌,向医疗队致谢。直至今日,薛进还保留着与他们一家的合影。他说:“阿尔及利亚人待人热情友善,中国援阿医疗队和当地医务人员就像一家人。虽有思乡之苦和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那段时光十分愉快,令我一生倍感欣慰和自豪。”

“中阿两国人民的感情,流淌在血液里。”薛进说,他刚到阿国工作不久,大儿子在中国出生。他特地给儿子取名“亚非”,意为亚洲与非洲,既寄情他对祖国的思念,也蕴含中阿两国的深厚友谊。

援非麻醉医生沈阿利的名字,也承载着这份情谊。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一出生就注定了我和阿尔及利亚的缘分。”湖北孝感应城市中医院麻醉科医生沈阿利,一家三代接力援非,共参加7批(次)湖北援非医疗队工作。从1979年作为麻醉科医生的爷爷沈冬升,到作为湖北援非医疗队厨师的二叔沈红星、再到沈阿利自己,这场大爱接力跨越近40年。

1980年,沈阿利出生时,正在阿尔及利亚援非的爷爷给他取名“阿利”,寓意永远记得阿尔及利亚。不论是小时候,坐在爷爷腿上听他讲医生们在非洲的故事,还是稍大一点,从二叔口中听到在非洲抓鱼、种菜的经历,都让沈阿利从小萌生了去非洲追随爷爷和二叔脚步的梦想。

2015年2月,沈阿利和来自全省各地的80多名援非医生一起去了阿尔及利亚,沈阿利和队员驻扎在距离首都阿尔及尔300公里的地亚雷特省妇产医院。

当地医生紧缺,尤其是麻醉科医生,工作中沈阿利常常会跟当地的医生交流分享手术技巧。比如一种名叫连硬外麻醉的局部麻醉技术,在当地医生看来操作非常繁琐,沈阿利耐心地分解了手术环节,示范并讲解自己的操作手法,将技术无偿地分享给了当地医生,当地医生因此经常把沈阿利和队员们请到家中做客。

接力前行的祖孙三代、携手互助的姐妹花、并肩作战的夫妻……60年间,一代又一代湖北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将汗水洒在非洲大陆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动人情怀,续写中非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的佳话。

“中国神针”护健康 授之以渔留余香

“为什么舌头能看出肝的问题?”“什么叫做气血?”2023年4月3日下午,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中医中心,现任针灸分队队长、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周薇带教的中医诊疗理论课上,十多名当地医生正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法。他们紧盯着教案,没等老师开口,就此起彼伏地举手提问。

这般“火热的课堂”在这里已经持续了4年多。

1975年,湖北援阿医疗队开办了首个全日制中医针灸培训班;2018年,湖北省中医院与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签署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合作备忘录;2022年3月7日,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远程培训会暨第二期中医针灸培训班成功开幕。60年来,我省共派出针灸科医生170余人次。从湖北到非洲、从驻地医院到沙漠牧区,一根根银针西行,为数十万非洲人民通经络、释病痛,赢得了当地民众对中医的认可和喜爱。

1963年4月6日,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湖北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徐贤泽把针灸疗法带到了非洲,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利白拉”,意为“中国神针”。砭而刺之,热而熨之。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经由湖北援非医生接力,让中医药文化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一张独特名片。

如今设在阿尔及利亚本·阿克隆医院的“中医中心”,既是一所治疗中心,也是一所“流动”的学校。在这里,来自湖北的“中国医生”在针灸基础上,不断扩展中医临床各专业课程,将国医堂“搬”到了9000多公里外的非洲大地。学生学成后被分配到阿尔及利亚各省中,用他们所掌握的针灸技术,服务于本土百姓,让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在阿尔及利亚得以推广和应用。

2020年,本·阿克隆医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实习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针灸专业研究生的阿尔及利亚女孩芮涵。放假回国的她听说首都有中国来的针灸专家,兴奋不已,主动到医院拜师。队员们不禁感慨:“我们的医疗队真的在阿尔及利亚播下了中医的种子!”

相比药物、手术,针灸凭借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深受阿尔及利亚患者的追捧,许多患者治愈后成了“中医粉”,逢人就夸中医效果好。口口相传下,预约针灸治疗的百姓甚至排期到数月之后。

“在中医中心,很多当地病人一瘸一拐地进来,‘活蹦乱跳’地出院。”周薇在电话中向笔者这样形容,爽朗的笑声中透着对中医文化的自豪和治愈病人的成就感。“每次跟病人扎完一个疗程的针之后,很多患者在最后一天依依不舍,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热情的还会拥抱、亲吻我们的脸颊。看到他们好起来,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我国援外医疗由“输血”向“造血”渐行。

既救死扶伤,更倾囊相授。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坚持,湖北援外医疗队与援助国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支持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受援国培养医务人员1.8万余人次,在当地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60年来

我省先后派遣援外医疗队员3706人次

诊治患者2757万人次

收治住院病人287余万人次

开展各类手术175余万例

抢救危重病人20余万人次

接生约208万新生儿

开展530余场次的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为受援国培养医务人员1.8万余人次

--> 2023-08-2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9786.html 1 大爱无疆60载 妙手仁心践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