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1日

日产垃圾110吨减至60吨,再生资源年产值2000万元——

保康破解山区“垃圾围村”难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杨邹 张玮

炎炎夏日,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迎来旅游旺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接近1吨,较平时翻了一番。“村里有小型焚烧站,一次能处理3吨。平时大约一周烧一次,现在3天烧一次。”村支书章祖良说。

近年来,保康县立足山区县、脱贫县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目标,投资约1800万元建设村级垃圾分拣站和小型焚烧设施120余座,全县日产生活垃圾由110吨减少至60吨,降低转运成本1000万元/年,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形成产值2000余万元/年。

一块吞不下、吐不出的烫山芋

生活垃圾处理,利国利民。可在保康县,多年来一直是一块吞不下、吐不出的烫山芋。

“多年前,我们就做过自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估算,但投资额动辄几个亿。对于我们这个脱贫县来说,有心无力。”保康县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田夫康说。

迫于无奈——在2015年之前,保康县在全县设置上百个生活垃圾填埋场,村里收集后进行填埋;2015年之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所有填埋场全部关停,保康县将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输至十堰市房县进行焚烧。

而这同样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以拥有29个村的黄堡镇为例,每年收集转运生活垃圾的各种成本超过150万元。

保康县住建局黄堡分局局长何道银回忆,以前处置生活垃圾,就是住建局掏钱,镇政府安排车辆进村收集转运。至于频率如何、效果怎样,无人计较。

据统计,保康县共有257个村和19个社区情况大抵如此。“体制机制不顺,有限的资金没有花在刀刃上,还引起群众不满。”那些年,保康县城管执法局背了不少黑锅。

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改革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019年起,为了彻底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保康县解放思想,掀起一场大刀阔斧的体制机制改革——

农户初分成习惯。由农户对生活垃圾初分成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中易腐垃圾就地堆肥还田,可回收物销售给保洁员,有害垃圾无偿交给保洁员;

村级分拣促减量。全县建成村级垃圾分拣站和小型焚烧设施120余座,保洁员对收集上来的垃圾进行二次细分,可回收物销售给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有害垃圾集中暂存,其他垃圾无害化焚烧;

市场运作提质效。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下村收购、保洁员和群众自行交售相结合,对可回收物做到应分尽分、应收尽收,集中收储销售。

但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有农户嫌麻烦,比如用一次性杯子喝茶,丢垃圾时还要把杯子和茶渣分开?有保洁员不理解,以前是清垃圾,现在还要捡垃圾、分垃圾?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直摇头,现有模式已经成熟,何必再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就是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阻力。”在保康县委、县政府的坚决推动下,生活垃圾处理的改革逆风前行,效果真真切切。

截至2023年6月底,保康县成功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13个,日产生活垃圾由110吨减少至60吨,降低转运成本1000万元/年,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形成产值2000余万元/年。

一条经济实用的可行之路

点火、焚烧、过滤、排放……8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小型垃圾焚烧站内看到,接近1吨的生活垃圾被烧成灰烬,全过程约1小时。

该焚烧站位于村内一处山冲里,周围种满三角枫、国槐等林木,距离最近的农户超过500米。“这套设备能够实现达标排放,再经过树木的过滤,农户闻不到气味。”章祖良说,“已投入使用3年多,没有人提出异议。”

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

激发保洁员的积极性。黄堡镇寨湾村保洁员胡明全,每周四次登门入户收集农户生活垃圾,固定收入2万元/年,同时通过对生活垃圾的二次分拣销售,额外收入约4000元/年。

30多个村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机制。在店垭镇锅厂村,每户村民每年缴纳50元生活垃圾处理费,专款专用,定期公示。村民葛辉说:“村里越来越干净,老百姓也改掉了随手丢垃圾的坏习惯,这笔钱交得值。”

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全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发展农旅产业,形成了“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卷。

今年5月,全省偏远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试点工作观摩培训会在保康县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保康县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处理的“山区模式”,走出了一条技术相对成熟,方法路径经济实用可行的路子。

--> 2023-08-21 日产垃圾110吨减至60吨,再生资源年产值2000万元——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9184.html 1 保康破解山区“垃圾围村”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