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黎庆华 于苗 程阳
8月5日,恩施州举行二季度“比、抓、强、争、促”现场拉练会,并通报了全州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70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守望“绿水青山”,40年来,恩施州在“两山”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让绿色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治水治气治山一体推进
浩荡长江入鄂,第一站便是巴东。长江大保护,巴东担负着湖北段源头监管和“前哨”监测的重大责任。
8月11日,巴东县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来到巴东县官渡口镇江汊子沟,进行水质抽样监测。经检测,该水样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2004年,长江巴东段和清江利川城区段水质均为V类水质水体,全州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46.7%。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也堪忧: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52.5%,居全省倒数第一。与此同时,矿山开采无序,山体满目疮痍,水土流失严重,浊水汇入江河……
作为湖北的生态屏障,治水治气治山,迫在眉睫,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恩施州是农业大州,山大人稀,大小河流和水库众多,居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工作须从源头着手,根上下药,治水治气治山一体推进。
近年来,恩施州制定出台了《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恩施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恩施州酉水河保护条例》《恩施州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恩施州山体保护条例》《恩施州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实施方案》《恩施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落实方案》《恩施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工作方案》《恩施州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将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扎牢生态保护的制度笼子。其中《恩施州山体保护条例》为我国首部城市规划区内山体保护条例。
2019年,恩施州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全面摸清长江巴东段和清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底数,建立了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三年来,全州共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588个。
全州县市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污水处理率达83%,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完成精准灭荒1.09万亩、造林绿化5.51万亩,关闭矿山306个,生态修复裸露山体1.8万亩;各县市累计投入上百亿元,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补短板项目……一项项数据,刷新了恩施州生态保护修复的进度与力度,彰显了坚决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勇气和决心。
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至去年底,恩施州森林面积达166.56万公顷,覆盖率接近70%,8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6.2%,全域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全州25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州城镇饮水达标率100%,11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清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全州建成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自然公园、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色,成为恩施州最亮丽的底色和名片。
好生态带来好收入
有了高颜值的山水、高质量的空气,恩施借“绿”起飞。
好山好水出好茶。8月11日,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茶叶基地万亩茶山翠绿铺陈。木耳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柏芝有30亩茶园,近年来全部完成有机茶基地转换认证,收益年年涨。
2020年10月16日,鹤峰捧回全国首个“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金字招牌,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10.9万亩,规模全国第一。2022年,鹤峰县茶叶出口总量达8000吨,创汇总额达3200万美元,分别占我省出口总量和创汇总额的32.6%和16%,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在利川,湖北嘉润茶业有限公司茶园获得中国首个“德米特”转换期认证;在宣恩,伍家台昌臣公司带领1万多名茶农种植有机茶;在恩施市,花枝山、大峡谷等多个有机茶示范种植基地陆续建成……全州6个县市先后跻身全国茶叶百强县,180万亩茶园,铺绿恩施大地,更充盈了老百姓的钱袋子。2022年,全州茶产业产值超过220亿元。
随着山水颜值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恩施旅游也火爆出圈——
宣恩县依托贡水河一河清波,打造了烤活鱼一条街,激活了民族风情街,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
“鄂西屋脊”——巴东县绿葱坡镇发展“冰雪+”经济,昔日煤炭小镇向今日运动康养小镇华丽转身;利川市苏马荡、恩施市板桥镇、咸丰县坪坝营、建始县花硒谷、宣恩县彭家寨、来凤杨梅古寨等一批避暑康养小镇和旅游乡村,受到全国游客青睐。全州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分别达86个、757个,居全省前列,避暑旅游热度跃居全省第一,全州旅游综合收入去年超过438亿元。
绿水青山产“良”食。利川莼菜、咸丰鸡腿白术、来凤凤头姜、鹤峰葛仙米、富硒土豆、高山蔬菜、关口葡萄、贡水白柚、硒都黑猪等一批地标优品和特色农产品,打通条条致富路。去年,恩施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84元。
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8月13日,恩施大清江红花峰林景区,工作人员黄定洲正忙着引导游客乘坐缆车。
53岁的黄定洲是新塘乡保水溪村村民,2019年,红花峰林景区启动建设,他自愿退出自家12亩林地经营权,获得一次性补偿款40余万元。今年7月17日,红花峰林景区开园迎客,他和妻子廖兆娥进入景区上班,有了一份稳定工作。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但长期以来,农民只能砍伐家门口一些抚育性质的林地自用(天然林、公益林严禁采伐),经济价值很低。如何让广袤的森林资源生金变银,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
恩施市抓住国家第二轮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机遇,推广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将706户农民承包的集体林地“收回”,并通过“招拍挂”引入社会资本,利用林地的生态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截至去年底,共有1.4万亩林地有偿退出,农民获得补偿资金3.8亿元。该市沙地乡麦淌村253户林农退出后,麦淌村委会与市场主体共同出资2400万元,为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
与此同时,“林下经济”也在恩施州遍地开花——
在宣恩县李家河镇茅坡村油茶和魔芋套种基地,村民正在抢抓农时,为林下种植的魔芋苗除草、追肥。魔芋正常亩产量为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2元的订单价计算,40亩魔芋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达12万元。
宣恩县出台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其中,椿木营乡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4000余亩,全乡1.1万余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去年年初,恩施州林科院启动《武陵山区林下经济模式推广示范》项目,分别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张官村、巴东县绿葱坡镇三尖观林场建设两个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项目,共300亩。3年后,两个示范基地产值将达250万元以上,农户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眼下,恩施州正在探索林地分等定级、林地基准地价制定试点等工作,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同步开发以水权、林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权益为抵押的绿色金融产品。2022年末全州绿色贷款余额166.51亿元,同比增长32%,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