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最近,“农村妈妈卖菌菇送儿子考入清华”引发广泛关注。
这位农村妈妈不仅始终坚持自己的事业,而且从未缺席孩子的成长。这则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是因为击中了许多农村家长的现实焦虑:如何处理好外出务工和陪伴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曾几何时,很多农民为了养家糊口,远离家乡进城务工,与孩子分隔两地,“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孩子在生活上得不到悉心照顾,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督促,充当家长角色的祖辈往往管不好也管不了。成长于这种环境,他们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教育情况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时常令人担忧。
让养家和顾家不再成为艰难抉择,无疑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自志愿者的倾情付出和社会帮扶力量的介入,给予了留守儿童一定的情感抚慰,也改善了他们的家庭或学校的物质条件,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缓解造成亲子关系淡漠的时空分离。许多父母愈发意识到,只是赚钱让孩子生活上衣食无忧还远远不够,答好如何发展的教育问题、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同样也很重要。
2021年春节前夕,在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问题。乡村有产业,就有就业岗位,就能将农民留在故土。在贵州,刺绣等传统民族工艺的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成为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在广东,多地推出“妈妈岗”帮助妇女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带娃挣钱两不误;在湖北,多地探索建设“零工驿站”,让农民就地上班成为现实。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这个重中之重,不只是为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是在托举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幸福和未来。
缓解两地分隔的家庭离别之苦,强求父母单方面“弃城还乡”并不现实,仍有赖于各地大胆探索、挖掘潜力,在产业布局、政策优惠、就业服务上更有针对性,做更多实事,让家门口创业就业的舞台越来越大,助力“就近能务工,挣钱又顾家”的美好夙愿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