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邓牧原 谢宁 王俪颖
首届华夏晒谱节主题家谱展正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将持续至8月23日。观众可以在省图看到来自全国多家图书馆、档案馆所藏的51种谱牒。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是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重大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作为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家谱相当于一部家族档案,而存放这部档案的场所一般为祠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国安在晒谱节期间,走上省图长江讲坛,从家谱与祠堂角度观察、分析乡村社会生态,描述走远或未走远的故乡。
从“江西老表”称谓追问故乡何处
湖北人由自己向上追溯三代基本都能发现迁移的痕迹,杨国安表示,湖北是移民型社会。早在唐宋时期,便有江西之民迁居湖北,但人数极少且不成规模。江西之民大规模迁居湖北,发生在明朝初年。元末明初的战争和灾荒造成的地旷人稀,为湖北接纳大批江西移民准备了条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北”。
杨国安引用了相关研究中的家谱数据,鄂东北是受战乱之灾人口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36族家谱资料中统计,迁自外省的有125族,其中来自江西的有110族,占移民家族的88%。鄂东南与江西相连,是江西移民的首入之区,在该区域的69份家谱中,记载来自外省者有63族,其中江西籍有49族,占移民家族的78%。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极易开发,最为吸引外省移民,在107族家谱资料中统计,来自外省者有97族,其中江西籍为77族,占移民家族的77%。鄂北处于移民结构的过渡地带,江西籍移民会少于鄂东北、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北山区与川、陕、豫交界,历来“流寓多而土著少”,依旧志统计,鄂西北80%是移民后裔,江西籍移民后裔仅占30%。鄂西南是土家族聚居地,自古有“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移民不多。
依据家谱并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明确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在湖北的分布,是由东向西渐次展开,即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而拓展的。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下,明清时期的湖北几乎构成移民型社会。
杨国安介绍,移民的故事在俗语中就有体现,外省人对江西人称呼“老表”,可能与移民有关。他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方面,江西移民称自己的祖先为“老表”,移民湖北已久,湖北人也使用这个称呼;另一方面,江西道教盛行,风水师随身携带表盘(罗盘),“老表”起初是外省人称呼江西风水师所用,久而久之就被用于称呼所有江西人。
修家谱并非家族第一代人决定的,而是在家族发展中由族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而引发出来的,是一种倒叙家族谱系的共同活动。作为历史学者,杨国安认为,家谱保存了大量史料,在历史中为普通百姓留存了一席之地。家谱回应了人们对历史感和归属感的追求,确认了个人和群体的身份。
从祠堂的世俗化看传统村落的时代痕迹
从大量家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移民定居成功的家族发展之路:以农业立家,以经商致富,以科举晋升地位。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湖北各地逐渐形成宗族聚居的村落形态。杨国安说,一个完整的古村落应有祠堂、族谱和家族墓地。为了凝聚族众,各家族纷纷修撰族谱、兴建祠堂、举行祭祖活动。
从省图展出的家谱,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完善的家谱包括谱序及题词、凡例、谱论、目录、图像、恩纶及诰封、家训及家规、礼仪、派语、传赞、艺文、族产记录、契据、案卷、公约、世系图及世系表、义子录、长生录、如生录、修谱名目、捐资名目、领谱字号、修谱费用说明等内容。杨国安指出,通过家族档案的家谱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的宗族组织以血缘为纽带,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规范和管理族众:一是族规、族长、祠堂为核心的组织管理系统;二是族田、义庄为核心的救济保障系统;三是祭祀、族谱、家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在“家国同构”的体系下,“家齐而国治”。以家庭、宗族为基础组成的社会与国家非常稳固而有力,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
在鄂东南阳新一带,这样的村落依然在社会生活主航道中。杨国安表示,就湖北地区而言,祠堂保存最完整的是鄂东南。祠堂最开始、最基本的功能是家族组织祭祀活动的地方,这是祠堂最初修建的原动力。家谱的修撰从搜集、走访、整理、编纂到印制,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也会选择在一个专门场所祠堂进行。谱成之后,除了分发各房支之外,一般也会将家谱收藏于祠堂。由于家谱里面有人丁、族产、契约、坟山等记载,相当于一部家族档案,祠堂则相当于家族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很多重要的契约、禁示等都会以碑刻的形式镶嵌在祠堂的墙上。族中有重大公共事务,包括选举族长、购置族产、救济贫困族人、修族谱等,一般都会齐聚祠堂进行商议。鄂东南的祠堂到了清代中后期逐步承担起了家族教育的功能,现在还有一些祠堂是乡村小学所在地。
此外,鄂东南的祠堂都有戏台,每逢祭祖和族人办喜事,都会请戏班来演戏,这些活动与其说是娱神,还不如说是族众们的一次狂欢。祠堂的功能有一种微妙的转化,即由礼法向世俗的转化。祠堂由最初的祭祖逐渐演变成为集会、唱戏、拜神、聚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祠堂的社会功能不断上升,现在的乡村,祠堂担负儿童游戏场地、老人乘凉处、农民劳作空间、丰收时临时储物处等其他功能,成为乡村生活重要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