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包严方 宋航 实习生 吕玉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乎湖北4300多万农村群众民生福祉。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等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具体目标要求,聚焦农村饮水方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着力攻坚克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先行区建设。
推动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
水龙头“不断供” 存水桶“下岗”
“水龙头的水24小时不断供,居民家中的存水桶‘下岗’啦。”7月24日,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韩家坝村党支部书记苏新明说,自从点军区城乡一体化项目通水后,终于告别“喝水难”,日子“苦尽甘来”。
此前,韩家坝村村民用水,主要依靠储水池等小型供水工程,受喀斯特地貌和天气等因素影响,水源、水质不稳定,一旦遇上极端恶劣天气,喝上安全水,成了村民急难愁盼的事。
“让更多群众用上更有保障的饮用水。”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将规模化供水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眼于部分区域小型供水工程偏多、农村供水工程格局不够优化、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等问题,在工程提标上下功夫,让群众用水更有保障。
发展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用大水源、建大水厂、铺大管网,是持续稳定长久地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有效途径。依托调研成果形成对策建议,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推动规模化农村饮水提标升级项目纳入今年省级十大类民生实事项目,并引导各地争取债券资金、银行信贷、社会融资等11亿元,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推动工程建设高效实施,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将年度任务、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16个市(州)、43个县(市、区)、44个项目,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对孝感市、黄冈市等地20多个重点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强化跟踪督导,推动项目加速推进,满足农村群众“喝好水”的心愿。
记者从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了解到,主题教育以来,赤壁市长江取水工程、宜昌市点军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8个项目先后完工受益,改善了154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条件。
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
让更多农村居民“喝好水”
水质是供水安全的生命线。
“农村供水跨度大、环节多、链条长,问题易发、多发。”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源保护强弱、工程规模大小以及制水能力、管网老旧、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对水质产生影响。
在主题教育中,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将提升农村供水水质确定为重点调研课题,全覆盖摸排每一个县每一处工程每一个水源地的水质现状,提出强化水源保护、完善净化消毒设施、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对策建议。
在十堰市郧阳区,投资1.68亿元新建的南化水厂,预计10月底实现全网通水,将惠及5个乡镇近14万人口。这是郧阳区首座全信息化水厂,取水、制水、送水、加药、消毒、排泥、浓缩、脱水等所有制水过程全自动运行。
在武汉市新洲区,今年完工的道观河水厂管网延伸工程项目,从道观河桥头铺设16.1公里管网至四吴线,彻底解决徐古街和潘塘街8万居民高峰期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介绍,主题教育以来,我省农村供水完成新建水源、置换水源、管网延伸工程94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源保护率提升3.9个百分点,净化设备配备率提升2.7个百分点,整体水质稳步提升。
今年3月,省水利厅联合三部门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截至6月底,全省已强化水源保护146处、改善水源水质96处、完善净化消毒161处、加强检测监测46处,预计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当地县城水平。
让农村水厂更聪慧,更善解人意。眼下,我省还加快农村供水智慧化便民服务建设,推动24个县市打造智慧供水平台,325家规模水厂实现取水、输水、制水、配水和水质关键参数实时监控、智慧管理,并及时对接微信等应用平台,让群众掌上办、少跑腿。
旌旗战鼓鸣,清流润民心,在一轮轮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中,我省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持续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放心水”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致富水”助力乡村振兴,让“幸福水”助推湖北先行区建设。